那些快要消失的南通老手艺你都见过吗

2015-06-01来源 : 互联网

过去的农耕时代,

先民各种器用、食品的制造都离不开双手,

那时的“手艺”更多的是一种物化的呈现。

如今的现代社会,

我们衣食住行各类需求几乎交给了机器,

“老手艺”更多成为文化与情感的承载。

时代在变,情怀未改。

让我们透过镜头,

一起品怀“老手艺”中的老南通韵味。

张志伟铜香炉

千**来,香炉一直是文人雅士的心爱之物。

夜读点上案头一炷清香,便有“红袖添香夜读书”的意境;

琴瑟与烟香相伴,又有“绕梁三日沁人心”的雅致。

南通民间工艺家张志伟以宣德炉为蓝本仿制的铜香炉,

深受收藏家喜爱。

平潮年糕

年糕谐音“年年高”,

所以每逢过年或过节时,

南通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做年糕,

以示吉祥、祝福之意。

在不少南通人看来,

平潮年糕纯洁如玉,光滑润口,煮而不糊,水藏不烂,

实为年糕中的上品。

海安西大街理发

旧时不少关于理发的对联妙趣横生,

让人不禁莞尔。

现摘出几条博众看官一笑——

①“相逢尽是弹冠客,此去应无搔*人。”

②“操**头等大事,做人间顶上功夫。”

③及锋而试,看老夫手段何如。”

④“搔*进门,对镜方知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举足出店,顾景亦晓妙手复还人少年青春。”

西大街是海安老街*长的一段,

想必只有在这等老街上的旧理发店,

才能教人顿生雅兴。

而眼下的时尚发廊,

举目四望满堂红男绿女,

除却锲而不舍推介**洗发水等物外,

那般雅致已荡然无存!

刘桥手工铁匠

“叮当!叮当!

他锤子一下一上。

砧上的铁,

闪作血也似的光,

照见他额上淋淋的汗,

和他裸着的,宽阔的胸膛。”

——《铁匠》

刘半农1919年写就的这篇新诗,

塑造了一位粗犷刚健的铁匠形象。

如今的手工铁匠已不复多见,

照片中的马春芳依旧坚守着“镗镗”乐章。

海安西大街老虎灶

老虎灶是江浙一带的古老传统。

老虎灶以形状而得名——

因有一个翘起的“尾巴”和灶头。

老虎灶盛行的时候还没有煤、煤气等方便的燃料,

所以大概是为了节省成本,

就有了这么一个专门供应热水的地方,

还附带卖茶水。

如今老虎灶已属罕见,

据说海安老街仍零星保留了一些。

余西鞋匠

“青鞋踏雨寻幽径,

朱*笼纱语余西。”

秦少游的词句稍加改编,

来描述余西古镇上的布鞋匠,

怕是再合适不过了。

照片上这家鞋店已有六十年光景,

在皮鞋、板鞋等广受追捧的当下,

这份坚守实属不易,

这份淡泊更是难得!

五甲盐卤豆腐

之前红透**的《舌尖上的中国》,

对豆腐推崇备至,

称之为“转化的灵感”,

并赞为中华饮食文化的标志之一。

照片上的盐卤豆腐已有40年的传承,

有人说它是南通豆腐的代表作之一。

吃货朋友们,

五甲走起?

吕四油面

油面是启东的一个老行当,

据说启东人称之为“炸馓子”,

如今依然是启东人茶余饭后喜爱的零食。

和面、发面、擀条、油浸,

将面搓成各种形状,

放入滚热的油中煎炸,

直至炸成金黄色,

虽未添加一点辅料,

但已足够垂涎欲滴。

朱宇刻舟

濠河边长大的朱宇,

幼时目睹船来船往的盛景,

让他形成浓郁的“恋船情结”,

于是他选择用刻刀再现船之意蕴。

他昼夜挥刀不已,

创作出“郑和下西洋”、“凤船”、“鸦船”、“帆船”、“渔船”等系列舟船作品。

作品一经推出,

立即引发世人赞叹,

誉之“江东船王”!

吕四缸爿饼

吕四古称白水荡,又名鹤城,

滨江临海,人誉“小扬州”。

这里不但盛产“****鲜”——文蛤,

还有一种大饼也名满**,

这便是沾了吕洞宾仙气的缸爿饼。

在这个深受吕祖文化影响的古镇,

缸爿饼几乎是每个人的*爱。

更有人说:

没有品尝过缸爿饼的人,

不算真正到过吕四。

四十年的油条铺

照片里的这家油条铺子,

已有四十年之久。

年迈的**仍亲自动手,

炸出的油条色灿若金,香飘数里。

汤唯在《北京遇上西雅图》里说:

“他没有能力带我登游艇、吃法餐,但是他可以每天早上跑三个街区给我买豆浆油条。”

想来吴秀波买的油条若是没有这般香脆可口,

“女神”或许会选择游艇法餐。

©2004 3158招商加盟网. All Rights Reserved.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