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秀山庄
世界文化遗产之一:环秀山庄假山。
说起由苏州***的手工艺,相信90%的朋友会说出由丝线为墨、以丝绸为蓝底绘就的“刺绣”。到苏州旅游时欣赏苏绣艺术,有两个地方不能错过:一个是太湖之畔的镇湖街道,那里是绣娘的故乡;另一个是苏州城里景德路上的环秀山庄,那里有刺绣研究所。
镇湖绣品街,有琳琅满目的绣品可供选择;环秀山庄以及刺绣研究所,则有厚重的历史,便捷的交通,进园观看**假山艺术的同时,品鉴刺绣精品,对苏州工艺的感悟必定更深。下面,就由说苏先生讲讲环秀山庄里的银针舞蹈吧。
苏绣与环秀山庄的结缘,得从1954年3月说起。当时,苏州市文联民间美术组顾公硕先生主持筹建文联刺绣小组,邀请任嘒娴、周巽先两位**为技术指导。她们二人从报考人员中挑选了六位绣工,在调丰巷8号开始工作。文联刺绣小组迁到修仙巷10号时,发展到80多人;迁到史家巷32号后,已经增加到180多人了。后来到了环秀山庄旁,才开始改称刺绣研究所。大量的精品刺绣在这里诞生,猫、金鱼等苏绣特有的题材开始享誉国内外。
呈回字形的绣楼。
来到环秀山庄后,*先需要建造一座适合展示刺绣工艺和作品的建筑。于是,一座东西南北四面房屋连接一起呈回字形的建筑在环秀山庄东侧完工,建筑四面相通,参观者从一个门进入,可以四面参观一圈。这座建筑在苏绣的发展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老一辈苏绣艺术家金静芬、朱凤、周巽先、任嘒閒在这里创作,并指导、培养了大批后起之秀,其中有中国工艺美术**李娥瑛、顾文霞、余福臻,中国刺绣**王祖识……
这座回字楼落成后,迎来了一批批贵宾。十年间,先后接待了**、***、陈云等党和*****,接待的外国元*有缅甸奈温将军、新加坡总理贾拉南、缅甸总理吴努、越南胡志明主席,接待的国内知名人士有沈从文、华君武、黄永玉、于非闇、陈半丁、袁水拍、钱三强、叶圣陶、贺敬之、郭小川、谢冰心、颜文樑、田汉……,环秀山庄这座名园,因融合了苏绣艺术而更加光彩四射,成为地位显赫的特殊参观点。
太监弄、织造署
苏州十中,今天是鸟语花香,书声琅琅,是苏州**的学府。但你知道吗?这个地方也曾是苏州织造署旧址,这是一个和中国*伟大文学作品有关系的地方,也是苏州丝绸史上一个重要地方。今天,说苏先生要讲的就是苏州织造署的身前身后事。
太监弄
“太监”、“皇伯伯”和丝绸有啥关系?
没有改造前的太监弄。
皇家向苏州要丝绸,历朝历代都有,但是元明清三朝,对苏州为皇家专门织造丝绸*为重视,并且设有专门机构。元代至正年间皇家即在苏州设立了织造局。明洪武元年,朱元璋下旨继续设立织造局,由地方官负责催促苏州工匠给朝廷织造丝绸;永乐时改由太监负责。
你知道吗?这一改,就改出了苏州的一条太监弄,一个“皇伯伯”。由于观前附近有个“织造北局”,太监就住在北局的附近,久之百姓叫那里太监弄。原来太监弄与皇家采办丝绸有关哦,这才是正解!苏州话里有一句叫“托人托个皇伯伯”,意思是托付了一个办事不牢靠的人。“皇伯伯”是谁呢?就是和皇帝派驻苏州的各级监督织造事务的太监。这些人中间有一部分自称和皇帝亲近,以此哄骗可以在皇帝面前美言,于是地方官都很敬畏,称他们“皇伯伯”,还经常贿赂他们,其实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
清代的织造署,设在明崇祯皇帝丈人家的故址,就是孔付司巷,门前有十全河,在以船为主要交通工具的时代,这里是主干道,而且到三元坊的江苏巡抚衙门、吉利桥的苏州府去办事,也都很方便。苏州织造署在康熙和乾隆两位皇帝南巡时,都做过行宫。
苏州织造署
苏州人李煦直通北京皇宫里厢
李煦的行乐图之一,等同于身前拍摄的照片。他坐在船上,湖湾里荷花盛开,这张图反映的应该是江南景色,或者说是苏州景色。
清代苏州织造署的主官,叫苏州织造,*有名的大概要数康熙皇帝时的李煦了。一般大臣向皇帝上奏折,自称“臣”,李煦的奏折,向皇帝自称是“奴才”,奴才是家里人,可见关系不一般。
苏州织造署旧址。
李煦在苏州任织造期间,除了监造、提供丝绸织物外,还有一个任务就是向皇帝专折报告苏州的一些情况,包括气候、米价等,也有一些政治情况。这是一条朝廷大臣们不知道的信息渠道,康熙皇帝多次叮嘱李煦,不可泄露,勿必保密。可见苏州织造的地位之特殊和重要。李煦在苏州期间,还负责四次接待康熙皇帝。
织造署旧址的古井。
苏州市工商档案中心*近派出专家赴故宫博物院,获悉一个惊人的消息,故宫还珍藏有苏州织造署为皇家织造的精美绸缎约十万匹,有的是专为皇帝本人定织的,这是中国丝绸中一笔无法用金钱衡量的珍贵文物,也是苏州历史上丝绸辉煌的见证。
绸都:盛泽
盛泽镇上有块元宝状的大石头,人称“镇标”,刻的就是“绸都盛泽”。
苏州丝绸的历史文化之旅,有一个绕不开的点,那就是——吴江盛泽镇。
明清时期,小小盛泽镇与苏州、杭州、湖州这三座历史文化名城并列“四大绸都”。时至今日,全中国可能只有到了盛泽镇,才能真正感受到什么叫丝乡、什么叫绸都!规模庞大的“东方丝绸市场”,年交易额超千亿元;“中国·盛泽丝绸化纤指数”在这里发布,是全球采购商和供应商必须关注的信息;去年召开的北京APEC会议上,各国**人及配偶穿戴“宋锦”制作的中式服装华丽亮相,没错,“宋锦”面料就是盛泽企业制作的。
丝魅
全国第一绸都
三孔白龙桥
盛泽镇西,有座巍峨壮丽的三孔白龙桥。此桥建于清代,桥上有联曰:风送万机声,莫道众擎犹易举;晴翻千尺浪,好从饮水更思源。“万机声”这三个字,鲜活地描绘出当时盛泽丝绸业的规模之大。
如今的盛泽镇,更被誉为“日出万匹,衣被天下”。盛泽的丝绸产量全国第一,是名副其实的第一大“绸都”。
产业兴盛的盛泽镇,人多、车多、楼多,这个总面积150平方公里的“镇”,城区建成面积32平方公里、规划工业产业区60平方公里,全镇户籍人口13万多人,常住人口则达40多万人,规模已近中等城市。
资料图:盛泽的水上丝绸之路。
苏州古城区和盛泽镇,曾共同缔造了苏州丝绸的长久辉煌。但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起,苏州城区的丝绸产业在短短数年间几近湮灭。
幸好有盛泽镇阿!这里延续了苏州丝绸的血脉,并且发展得欣欣向荣。现在,盛泽镇保有大约12万多台无梭织机,年产各类纺织品100亿米,300万吨纺丝能力占全球十分之一。特别是薄型化纤织物,不仅独步国内,可能也是全球*密集区域。
丝景
绸都三个景点
《话说运河》里的镜头:连路边摊擦桌子的抹布都是丝绸的。
1987年,央视拍摄了大型记录片《话说运河》。让北方来的摄制人员惊叹不已的是,盛泽镇上到处都有丝绸的气息,大人、小孩都很随意地穿着丝绸服装,甚至连路边摊擦桌子的抹布都是丝绸的。
盛泽人制作、使用丝绸,同时因丝绸而富裕。很自然的,盛泽人对丝绸充满着热爱,历史文化、旅游观光等,也都围绕着丝绸做文章。有些与丝绸有关的景点,在苏州城区可是看不到的:
1先蚕祠
始建于清道光二十年,为盛泽丝业商人公建,已经有170余年历史,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先蚕祠里供奉着蚕花娘娘,蚕花娘娘是一个地方因产业兴盛而供奉的地方神。先蚕祠全国并不多,皇家园林北京北海内有一座,足见帝王对丝绸业的重视。盛泽先蚕祠很有看头,正殿叫蚕皇殿,神龛里供奉的是轩辕黄帝、炎帝神农和嫘祖三座塑像。嫘祖传说是黄帝的夫人,盛泽人将其称为蚕花娘娘。先蚕祠里还有花园、戏台、吴江丝绸陈列馆等。
2东方丝绸市场
解放前,盛泽就有许多“庄面”,即绸缎批发店铺,当时约有数百家,但在1955年消失了。改革开放后,流淌着丝绸基因的盛泽人,很自然的在1986年创办了这个市场,经过30年发展,市场面积已扩大至4平方公里,来自全国各地的6000余家丝绸商行云集于此,经营着10多个大类、数千个品种的纺织品。
3丝博园
园内“千丝连天下,一园博古今”,令人回味无尽。占地达100亩的百桑园,不仅是生态观赏景点,同时起着保存桑树基因,培育、推广珍贵桑树的作用。四季养蚕馆里,可看到蚕宝宝的一生如何度过。丝绸文化展示厅内,让人看到丝绸如何“炼”成的全过程,从育种、养蚕、收烘、缫丝、捻线、织造、印染的完整生产流程,*终到服装和贸易,展示的是一个完整的丝绸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