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山龙蟠,石头虎踞,此乃帝王之宅也。”1800年前,诸葛亮在清凉山说的这句话,可能是南京房产营销史上影响力*持久的广告语。自*位“客户”孙权起,先后8个王朝的开国皇帝,在南京置地安家,先后筑起都城、皇城或宫城。除了明故宫因年代较近,布局依旧清晰,地面尚存遗迹外,此前几个朝代的宫阙楼宇都已深埋地下。这些皇帝的家究竟在哪儿?规模有多大?又有哪些**故事?2000年至今,在文物部门考古发掘中,南京历代宫城遗址一一现身……就此,扬子晚报记者特邀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志高等考古**,为您讲述南京历代皇宫、都城的那些事儿。
东吴太初宫(公元222-280年)
孙权为自己建宫殿就选址新街口
吴都建业,六朝古都城之初基,后世两三**虽然改扩建,基本依葫芦画瓢。这是南京成为一个都市的起点,为今日繁华之根基。诸葛亮的指点江山是传说,而孙权拍板决定来宁建都,并兴建太初宫,却实实在在见于史籍的。
位置:在唐人撰《建康实录》中,明确记载太初宫位于“晋建康宫城西南”,“(唐上元)县*东北三里”。此外,南师大教授、曾长期主持南京地区田野考古工作的王志高告诉记者,基本可以确定,太初宫的位置就在新街口以南,接近洪武路以西的位置。此外,历史学家蒋赞初在其所著《南京史话》中认为,太初宫的面积在9万平方米左右。让人意外的是,东吴时期的南京城竟然没有比较成形的都城。
发现:考古只有一些蛛丝马迹
王志高告诉记者,这一阶段的考古发现,目前还几乎是空白,只有一些蛛丝马迹。地表上,东吴时代的遗迹有石头城,2007年又在江宁上坊发现王侯级别的大墓,但太初宫城的遗迹还深埋于城市地下。
故事:旧宫建材运到南京组装
当时孙权虽然三分**有其一,但创业初期,战事不断。孙权在给自己盖房子这件事上,还是带头筚路蓝缕,艰苦朴素了。孙权从武昌(今湖北鄂州)迁都南京后,在哥哥孙策的旧府里住了18年,此时房子“皆以腐朽常恐损坏”。因此,计划把武昌旧宫殿拆了,建材构建顺江而下运抵南京,进行一年的“太初宫二期改扩建工程”。在《三国志·江表传》中,孙权解释说,大禹因为住房简朴获得美名,现在天天打仗,税率又高,大拆大建,妨害农桑,就从武昌把老房子搬南京来吧。
东晋、南朝建康宫(公元317- 589年)
大行宫考古挖出千年前台城遗迹
如果不算短命的西晋**,东吴、东晋以及南朝的宋齐梁陈几乎是一脉相承。“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六朝’,前后近340年,南京一直是南中国的*都,是4至6世纪世界*大的都市之一,而其中心就是宫城建康宫。”王志高说。
位置:建康宫也叫“台城”,其北界大约在今如意里、长江后街南侧一线,南界的位置在今游府西街、文昌巷北侧一线,西界在今网巾市、邓府巷东侧一线,东界就在今利济巷西侧一线。
而这一时期的都城在建康宫**,北侧边界在珠江路南侧,西侧边界在今天估衣廊、明瓦廊一线,南侧边界在今天建邺路、白下路的北侧,东侧边界位于今天内秦淮河西侧。
发现:多处遗址否定两种推测
就像放浪不羁的南朝名士,考古、文史家眼中的建康宫也是踪迹不定的。早在宋代就有人尝试考证建康宫的位置,而这“千年猜想”直至近十年才得以解开。
*主要的定位错误就是明城墙的解放门台城段,早年有学者认为,建康宫北抵玄武湖,明城墙是在其遗址上建的,所以这段城墙有了“台城”的名字。不过可以明确的是,这里的“台城”只是地名,与真正的台城无关。第二种定位,是把台城定在东南大学、进香河路一带,但考古发现将其否定。王志高曾主持这一带的发掘,“主要是六朝遗迹,但规模、规格上,不可能是宫殿。”
2002年开始,大行宫新世纪广场、南京图书馆新馆等项目开工,考古部门进场勘探,终于找到了建康宫!大行宫新世纪广场下的砖铺路,6000平方米范围内,城壕和城墙、人面兽面纹、莲花纹瓦当、古井、古桥遗迹先后出现。“不是皇帝,谁能修得起这样的城墙?不是皇帝,谁能住进这样的宏伟大殿?”
如今,在南京图书馆六朝遗址展示区,在遗址上方搭建一层透明的玻璃地坪,来此参观的读者只要一低头,就能看到1500年前的车马道、瓦当……
故事:梁武帝饿死台城内
三**台城,数不尽风流人物:共分**的王导、东山再起的谢安、收复山河的刘裕、仓皇北顾的刘义隆……但***的要数梁武帝。
梁武帝萧衍原为齐朝皇族、将领,后兵变夺权,废齐帝而自立,改国号为梁,在位48年。萧衍博学多才,登基初,勤于政务,生活简朴,国家兴盛。中晚年政*昏庸,不事朝政,广建寺庙佛塔,四度出家,朝廷出巨资为其赎身。公元549年农历五月初二,被叛臣侯景软禁,一个月后,萧衍在台城病饿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