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高淳清代石碑重见天日

2013-12-18来源 : 互联网

近日,南京高淳出土了几块明清时代的石碑,上面记载了当时当地村民自发捐*修路修桥建设公益事业的好人好事。据**考证,这些石碑具有一定的文物价值,对于研究高淳的人文历史十分有帮助。南京高淳区胥河桥上残存500年前明代的功德碑,高淳桠溪镇胥河的塞下村当地一处劈洪沟涵洞基坝上有两块清代石碑,都是记载的高淳当地人民的好人好事。

新发现的高淳桠溪镇胥河的塞下村的两块清代石碑上面刻有“大清光绪”字样,还可以看到部分清晰的文字。经过**考证,这两块石碑记载了当时村民自发捐*建设公益事业的历史。

据当地村民53岁的芮华山先生介绍,离村子1公里远的劈洪沟涵洞基坝上和涵洞內璧有两块石碑,上面的字淸晰可见。这条劈洪沟通向不远处的胥河,劈洪沟的作用是当地村民汛期多雨季节排除农田积水的,早在30多年前,当地人在劈洪沟上建起涵洞,上面跑车下面淌水。

这两块颇有年代的石碑,怎么会出现在基坝上呢?今年71岁的村民杨桃伢回忆,当年他参加过涵洞建设,这两块石碑都是从塞下老庙那边运来的,一块长1.5米左右,另一块1米左右,石碑在这里躺了30多年。

这两块清代石碑大约1.5米长0.8米宽,经过仔细辨认,依稀可以看到刻有“下元会碑记”字样,碑上还刻有“供奉香灯先祖自出”等字样。而在涵洞內壁1米长的石碑上,碑头刻有“重建塞下桥”五个大字,石碑中间刻有“捐*壹两”、“捐*贰两”等字样,碑左边刻有“大清光绪岁葵未年”,下端刻有“杨、倪和吕”三姓村民的姓名。

86岁的倪长生称,塞下村与胥河堤段并列,村前有条小溪流向胥河,在小溪和胥河交界处,曾经有座石板桥,是由三块一丈多长的青石建成,很多拉船的纤夫从桥上走过,他小时候在青石上能看到纤绳留下的深痕。后来这里建成了大的翻水闸,那些青石也不知去向,这块石碑就是当年建石板桥时村民捐*的功德碑。

高淳区文保所的一名工作人员表示,石碑记载了当地村民捐*建设公益事业的历史,属于文物。石碑对研究当地历史及民俗等有一定的价值,他们会在近期对这两块石碑加以保护。

标签: 南京 历史

©2004 3158招商加盟网. All Rights Reserved.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