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紫砂壶是不少爱喝茶的人的挚爱,有不惜“**千万两,觅得一把紫砂壶”之说。据说紫砂壶的创始人是中国明朝的供春,但是也有宋朝,甚至是越国范蠡**的说法。宜兴紫砂壶究竟是如何起源,如何传承数**的呢。按照现在官方的记载,紫砂壶制作原料为紫砂泥,原产地就在今天的江苏宜兴,所以又名宜兴紫砂壶。根据考古学家的发现,其起源可上溯到春秋时代的越国大夫范蠡,距今已有2400多年的历史。有正统历史文字记载的则要从明武宗正德年间算起,当时开采紫砂专门用于制壶,且制壶名家辈出,500年间不断有精品传世。
通常的说法,紫砂壶的创始人是明代正德年间嘉靖时的龚春,也写作供春。明周高起所写的《阳羡茗壶系》创始篇记载。金沙寺有僧人习惯用陶缸,所以选用细土加以洗练捏坯为壶,并放在陶穴烧之,遂得以传世。《正始篇》记载供春本为吴氏家僮,而此时吴氏正借读于金沙寺。供春从小就聪明过人,向寺人、僧人学习制作紫砂的技术,并在实践中逐渐改变了前人单纯用手捏制的方法,改为木板旋泥并配合着竹刀使用。就这样紫砂壶的工艺逐渐摸索出来,供春也终于成为一代制壶**。
明朝崇祯年间的文学家吴梅鼎是一位对紫砂壶有相当研究的学者,把玩过不少名壶。在他的《阳羡瓷壶赋·序》中写道 “余从祖拳石公读书南山,携一童子名供春,见土人以泥为缸,即澄其泥以为壶,极古秀可爱,所谓供春壶也。”这是有据可查的对供春壶的记载之一,当时有人称赞其“栗色暗暗,如古今铁,敦庞周正。”短短12个字,令人如见其壶。 不过很可惜珍贵的供春壶早已失传,现在的“供春壶”都是当代紫砂**们根据古文记载加上自己的揣摩制作而成的。其中以当代宜兴紫砂**顾景舟先生的一件仿品*为佳品,价格在60万港币左右。
也有一种说法是紫砂壶起源于宋代,因为1976年宜兴丁蜀镇地区的羊角山发掘出一条宋代龙窑窑址,出土了许多紫砂陶残器。另外又有文献记载,*早见于北宋文学家欧阳修有“喜共瓯吟且酌,羡君潇 洒有余清”的诗句,梅尧臣也有诗加以赞扬:“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从考古发掘的实物和文献记载互相印证,宋代应该就有紫砂壶泡菜的习俗。
明代壶艺**龚春后来传艺给时大彬、李仲芬两位**。这二人与时大彬的**徐友泉被并称为万历以后的明代三大紫砂“妙手”。清朝初期,陈鸣远也是一代紫砂壶**。 陈鸣远以生活中常见的栗子、核桃、花生等造型入壶,工艺精雕细镂,善于堆花积泥,使紫砂壶的造型更加生动、形象、活泼。他还**在壶底书款,壶盖内盖印的形式,到清代形成固定的工艺程序,对紫砂壶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清朝衰落后,紫砂壶艺人数量一度严重萎缩,解放后历经战乱的宜兴紫砂从业者仅存五十多人,而制壶的老艺人更只剩下二十多人。在人民政府的扶持下,老艺人组织起了合作社,恢复了紫砂壶的生产。这个时期出现了朱可心、顾景舟、吴云根等一批壶艺**。这些**的作品,精品迭出,砂质优良,工艺规范,受到了壶具收藏爱好者的追捧与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