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雨花茶是江苏南京当地有名的**级茶叶品种之一,深受南京当地老百姓的喜爱,但是仅仅相隔300公里的上海却没人爱喝南京雨花茶。为什么这么好的茶叶走不出南京,从而赢得更多人的青睐呢?
江苏南京雨花茶自从创建以来一直都得到了业界**的一致高评价。中国茶叶学会副会长江这样评价南京雨花茶:形似松针、翠绿挺拔,是真正历练**的“**级”好茶,其看相、滋味、品质,丝毫不输声名远播的杭州西湖龙井、苏州洞庭碧螺春。然而,就是这样一款“**级”好茶,在*次跨出江苏省门亮相2010中国(上海)**茶博会,却出人意料地铩羽而归——10多家茶厂精挑细选了一批茶叶赴沪参展,结果,基本上是“怎么带去的,又怎么带了回来”。
几家茶厂的负责人坦言不敢相信,距离仅300多公里的上海,居然多数人没听说过我们南京的雨花茶!而且在展会上不仅没有谈到大笔的订单,拿去展示的特级雨花茶居然落到无人问津,游客寥寥的尴尬境地。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南京雨花茶,近**在南京本地消费。创制半个多世纪以来,南京雨花茶一直难以摆脱当地生产、当地销售的尴尬局面,与其他“中国**名茶”全国**,甚至漂洋过海出口创汇相比,也是**名茶的雨花茶竟然成为了南京人自己的茶叶,在南京孤芳自赏起来。
为什么南京雨花茶走不出南京?为什么?这个问题这些年一直困扰着茶厂,茶叶销售和**。总的说来主要还是因为南京雨花茶缺乏向外拓展的意志与动力。
客观地说,1959年正式命名的南京雨花茶,之所以能成为一匹黑马,在数以百计的茶叶品牌中迅速崛起,跻身“中国**名茶”行列,严苛的生产工艺和产品标准“功不可没”。但是严苛的工艺标准,成就了雨花茶的“**级”品质,也在一定程度上捆住了自身发展的手脚,这正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从制作工艺来说,南京雨花茶的工艺流程大致与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大致相仿,但是雨花茶有两项指标“要了人命”,一个是“水分小于等于7%”,二是“形似松针”。内行都知道,娇嫩的鲜茶极度脆弱,稍一揉搓,便会断裂碎损。雨花茶不仅要求水分小于等于7%,还要保证如此干燥的茶叶成松针状,这与外形要求扁平光润的西湖龙井和卷曲成螺的碧螺春制作工艺相比,难免有点“自讨苦吃”的意思。
也是这个原因,一些茶场宁可把第一批鲜叶做成了售价相对便宜些的碧螺春,也不做价格年年看涨的雨花茶。当然,这其中还有一个不足为外人道的原因是,雨花茶价虽然卖得比碧螺春贵,但同样分量的鲜叶做成茶叶,做碧螺春赚的可能还比雨花茶多。
也是因为工艺要求各位苛刻严格,雨花茶的生产季最多也就只有两三周时间,因为产量少,本地需求又很大,客观上便造成了雨花茶本身对外拓展的动力不足,因为根本就没多少雨花茶上市,也就没有多余的雨花茶拿去做省外的推广。别说省外,只要走出南京,能买到的特级雨花茶就很少了,产量太少。
要扩大产量,要做大雨花茶产业不外乎两个渠道,一是扩大面积,一是实施兼并联合。但是现在地价昂贵,土地越来越值钱,就算有意扩张也未必有土地出让。再说兼并联合,则比扩大种植面积还要难。由于雨花茶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状态,工艺水平哪怕很一般,产品都不愁卖,利润还高达30%左右。在这种情况下,谁的茶场愿意被别人兼并呢?
工艺严苛造成产量少,产量少又无法通过扩大面积和兼并联合来增产,于是南京雨花茶便这样陷入一种怪圈,因为产量少所以买不到,买不到价格高利润高,就更没人想去扩产。茶商反正也不愁销路,又何必去拓展省外市场。雨花茶确实是南京的名产,是江苏的名优特产,但是作为中国**名茶之一,它却是唯一一个不是名牌的名茶。南京雨花茶未来的道路如何走,是继续小富即安、固步自封,还是大胆改革走出南京,值得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