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古代中,“贡院”就是举行科考的地方,我国明清时期的科考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一般每逢三年就举行一次。历史上的科举,从605年到1905年,整整经历了1300年的科举史,总共产生了700多个状元,甚至其中还包括在太平天国时期考出了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状元——傅善祥。
著名的江南贡院就是举行乡试的地方。乡试考试的时候,这里就会有皇帝亲自派来朝廷的考官主持考试,考生考中了就是“举人”,其中第一名就被称为“解元”。我们大家熟知的那位江南第一才子才子——唐伯虎,就因为科举时代乡试第一名被大家称为了“唐解元”。
曾经江南贡院的面积非常大,是我国古代最大的科举考成。当时的明远楼四面都是考棚,可惜在民国时期均被一一拆除,现在我们看到的明远楼其实就是曾经江南贡院的中心建筑,是用来监考用的设施,现在的江南贡院中又重新修建了一部分考棚,并且用蜡像的形式展现了古代考生的考场百态,而其中还有一个《贡院历史陈列展》里面让大家来了解曾经的科举考试。这其中尤为引人注意的就是古代考生的作弊百态。
古代时期的科举一开始非常严格,虽然只有一个监考官,但是每个学子的座位都是单一的,座位的两边都是隔开的,而考试的工具只有笔墨纸砚,所以一般是做不了弊的。但科考成名,普通的百姓不仅可以光宗耀祖,还可以顺利踏上仕途之路,娶妻发财。可见“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面对如此的名利诱惑,古人为顺利地考取功名,可谓费尽心思,考生夹带半个巴掌大的蝇头书进入考场、贿赂官吏、买通负责搜身的士兵、种种的作弊方法不胜枚举。
在江南贡院就发生过“飞鸽传书”的笑话,当时有一名考生家里训练了只鸽子,鸽子晚上就飞进考生的号舍,考生把考题写得很小,拴到鸽子腿上带回,家里请了答卷高手,然后让鸽子再送进考场。家人为了提醒考生不要抄漏了,就在正面的下方注了“背面还有”几个小字,哪知这位老兄竟也照抄不误,结果被考官发现。
“小抄夹带”不仅是现在,同样也是我国古代最常用的作弊手段了。古代并没有打印机,那就更别提缩印了,当时一切小抄都是要手工制作。可以说“带小抄”这一招操作性强,私密性高,还经济实惠,因此被考生广泛使用。最常见的夹带是将必考的四书五经抄在薄纸上,再卷叠起来,藏在笔管中、砚台底、鞋层里;也有的抄在布条上,混扎成腰带;还有的抄在衣服夹里上、夹在特制的蜡烛里、做在馒头里,甚至有的买通守门员,预先藏放,入场再取。
据专家介绍,目前,国内发现的作弊本有七八种,其中最珍贵的一册现珍藏于南京的江南贡院中,全书1.6万字。东阳目前发现的石印微刻《五经全注》孤本比南京江南贡院的“袖珍书”体积更小,字数更多,内容更丰富。全书长5.7厘米、宽4.3厘米、厚0.8厘米,共28万字。每个字不到1毫米,但看起来却是十分清晰。
江南贡院旁就是“南京夫子庙”,孔子是我国汉代以后历代帝王都尊崇的至圣先师,夫子庙一进门便是一条石砌的通道,通道两旁是孔子主要弟子的雕像,通道的尽头就是大成殿,殿前有孔子的石像。穿过大成殿,就是明德堂,从前这里是府学的地方,现在被改作了器乐表演的地方,每天定点会有编钟的表演。
可以说,秦淮河夫子庙一带是最具有老南京味道的地方,每晚,这里都会有熙熙攘攘的人群,参加过高考的后人,徘徊在这里的时候,不知道会不会陷入对十年寒窗苦的沉思与感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