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昙花一现的“成功”企业越来越多

2016-05-09来源 : 互联网

在众多的创业公司当中,不乏那种昙花一现的案例。这些公司初期看起来光鲜亮丽,但是很快就在人们的视野里消失。WPEngine创始人JasonCohen近日在博客中发表了对这类现象的看法。

有些人总喜欢在媒体或硅谷冒充成功企业家,这种行为令人不齿,但却不是他们的错。

例如,《FastCompany》刚刚写了一篇有关比尔·阮(BillNguyen)的文章。他曾经先后7次创业,*近一次创办了一家名叫Color的移动应用公司,*光辉的事迹就是在尚未推出产品前就**4100万美元。(顺便说一句,他们*终发布的产品失败了,公司现在也破产了。)大嘴投资人保罗·科德罗斯基(PaulKedrosky)对Color评价道:这家公司已经成了一个笑点。只要到风险投资活动上说一句‘Color’,别的什么也不用说,大家都会心领神会地笑出声来。

但不久前,情况却恰恰相反。在Color正式推出产品前,曾经有人问我对这家公司作何感想。我说,我不明白他们到底要干什么。他们说我不懂移动。他们说的或许没错,但这算不上什么解释。

比尔·阮是怎么用一个模糊的创意融到4100万美元的?因为他曾经创办过6家成功的公司。没错,这个理由很好!有此背景,夫复何求?

除非,我对所谓的成功有不同的理解。以下是他以往6次创业经历(摘自《FastCompany》):

Forefront——1995年由CBT推动其IPO,但CBT股票1998年下跌85%,并遭遇众多集团诉讼。

Freeloader——获得300万美元投资,后于1996年作价3800万美元出售,但*终于1997年关闭。

Support.com——获得250万美元投资,2000年以每股32美元的价格IPO,但目前股价仅为2美元。

OneBox.com——获得6000万美元投资,上线18个月就作价8.5亿美元卖给了J2,随后很快**。

Seven——获得6000万美元投资,至今仍然私有,取消了IPO计划。

Lala——获得3500万美元投资,作价8000万美元卖给苹果,但今年6月已经关闭。

由此不难看出他的大致发展路径:先创办公司,再**可观的股东价值,*后完蛋。

你可以说这不是阮先生的错,而是收购者毁掉了他一手创办的公司。难道收购者都那么蠢吗?当然不是。我卖掉SmartBear后的5年,它每年的收入和利润都在增加,即使是在2012/2012年的金融危机中依旧如此。我2005年卖掉ITWatchDogs后同样如此。

说句废话,那些不断给阮先生投资的人其实一直都很理性。毕竟,在这些公司的情况急转直下前,**股权投资者已经*得盆满钵满。阮先生知道如何在变现前延续这些公司的魔力。

事实上,这也的确是是一种魔力。来看看曾经与阮先生共事过的人是怎么说的。顺便问问你自己:他究竟是凭本事,还是靠欺骗来**?

很多销售员都模糊了现实与潜力之间的界限,以此推进交易。比尔似乎乐在其中,**忽视了二者之间的界限。——《FastCompany》引用的未具名消息人士。

他描绘了全世界*美妙的前景,但却没有兑现。他在赢得你支持时,拥有乔布斯一般的能力。——LalaCEO、Color董事吉奥福·拉尔斯顿(GeoffRalston)。

比尔很能说,他能把你侃晕,让你相信他的话,相信产品很有前景。我觉得他有‘绝地武士’那样的能力。——SevenCEO、OneBox前CEO罗斯·伯特(RossBott)

但对我来说,关键问题**于欺骗,而在于丹·莱昂斯(DanLyons)的一种说法:不可持续的公司越来越多,但人们却坚信,这些公司都是可持续的。

比尔·阮(BillNguyen)曾经连续创办过7家公司。

就像Groupon,所有人都觉得它的创意聪明绝顶,所以吸引了成千上万的山寨网站。但对该公司的投资却无法获得长期回报,而它给小企业带来的好处也没有想象得那么好——随便找个餐馆问问就知道了。所以,他们虽然以130亿美元的市值IPO,但随后却逐月下跌,如今只剩下四分之一。他们正在努力寻找规模庞大的新市场,以便发挥现有基础设施的潜力。换句话说,他们又开始寻找各种机会,除非能够找到非常合适且规模庞大的市场,否则便无法抵消成本,也无法偿还以往的投资。

或者像Zynga那样。表面看来,这是一家聪明且势不可挡的Facebook游戏公司,每一款产品都很成功。在某种规模水平上,他们的确获得了财务上的成功,但我怀疑他们能否继续推出有新意的游戏来支撑当前的规模。当其他人在他们的领域取得成功时(例如《你画我猜》),他们就会立刻展开收购,但这家企业的热度和价值却会很快缩水(例如,就在Zynga斥资2亿美元收购《你画我猜》的开发商后,其活跃用户一个月内就减少了500万)。这足以解释他们的股价为何从10美元的发行价暴跌至2.43美元。

当然,这些公司跟阮先生的Color不是一回事。通过多年的发展,他们不只拥有活跃用户,还获得了实实在在的收入,而且收入不断增长,商业模式也反复得到验证,甚至实现了规模化,而且掌控着庞大的市场。在面临高增长企业的共同挑战时,他们也活了下来。

他们都拥有一些实实在在的东西,然而,在我看来,他们的寿命恐怕比我们预想的要短得多(例如,Facebook游戏或许只能风靡一时,而无法形成一个行业),而他们的高管和投资者对于价值增长的重视程度也远高于可持续性(例如,Groupon正在不断借助资本推动收入增长,这是填鸭,不是做产品。)

当然,在博客上发表这种马后炮式的评论总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另一方面,我的确看到了一些增长又快、又能够持续发展的企业,例如HubSpot,他们的收入增长前景一目了然,而且可以不断吸引和挽留用户。又或者像Freshbooks,他们不仅拥有不俗的收入增长曲线,而且保留了令人羡慕的企业文化。 SEOMoz也是很好的例子,他们对TAGFEE的坚持赢得了员工、客户和投资者的认可。因此,即使在SEO市场不景气的当下,这家公司依旧实现了持续的增长。Rackspace对客户服务的追求让他们有资格收取高价,即使收入规模已经高达10亿美元,仍然能够保持30%的年增速。

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些公司中,有的一直自力更生,有的*初自力更生,后来展开**,还有一些一开始就筹集了大笔资金。但关键不在于*,而在于你想开发什么产品。

我建立WPEngine时,就希望能够打造一家像他们这么优秀的企业。我们拥有30名员工、数百万美元收入,提供Rackspace般的客户服务(我们为每 1000名用户配备的WordPress专家在业内首屈一指),具备SEOMoz般的诚实和透明,拥有HubSpot般的内省措施,不仅着眼于营销和增长,还看重客户的满意度和保留率。得益于此,我们经历了不俗的增长,在整个过程中,我一直相信我们的模式是可持续的。

现在,轮到你来思考一下自己的公司了。你的公司是否建立了具备持续价值的产品?你是更看重价值增长,还是更看重可持续增长?你是否在营造一种公司文化,以此吸引正确的人,然后让这些正确的人来开发正确的产品和服务?

当然,如果你知道自己在建设一家昙花一现的企业,例如一款很酷的移动应用,同样可以乐在其中!

但如果你的目标是打造一家可持续发展的企业,那就要认真对待可持续的定义。增长是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标签: 创业

渝ICP备2024022750号-1

Copyright©2004-2024 31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市上台九悟酒销售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