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你是去到设计*特的餐吧还是街边遍是的快餐店,一张长长的,能坐下 8-16 人不等的大桌已经是非常常见的元素。如果说中国的大圆桌是专属于“自己人”的,那么这张大桌则可以开放给很多陌生人。
共享大桌( communal table )不是新奇东西,早在十八世纪的英格兰,人们会围坐在酒吧( public house )的大桌周边,这里是大家碰面谈天、分享食物的地方;在法国大革命时期,人们坐在大桌边上,每个人都吃着一样的套餐,这张桌子其实象征了人人平等的时代精神;到了 19 世纪,这股风潮其实就已经抵达了美国。在近代的咖啡馆、食堂、酒吧、铁板烧店里面,大桌也是标配,大家轻松随意地进来找个地方就坐下,身边其实往往也是熟客,共享一张桌子就显得非常自然。
1985 年,知名的餐饮人、Shake Shack 创始人 Danny Mayer 划时代地把让陌生人围坐一堂的吧台放进了**餐厅里——在 80 年代,美国人的结婚时间普遍延后,单身的日子更长了,雅痞和工作女性们更愿意把*花在休闲生活上,于是这些可以轻松踏入的餐厅和伸手拥抱陌生人的大桌简直是为他们而设的。
尤其是 2011 年开始,餐厅里面摆张大桌子成为越来越多餐厅的需求,不管是主张本土食材的特色餐厅还是快餐、快休闲餐厅连锁,从购买大桌到使用特殊材质定制大桌甚至让大桌成为的店铺里“定场诗”式的核心设计元素(以及拍照分享的对象),而摆放在它之上的食物,同样容易成为人们注意力的中心。曾经以将多人聚集在一起为*要目标的家具,现在早已经超越了“潜在的社交暗示”,而走向了更加单纯的“空间设计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