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周最流行的话题是DavidHolmes写的一篇有关Tumblr将要向作者付费的文章。不仅仅是萌猫的图片、重新编排的新闻稿或者是12美元一条、菜鸟记者撰写的300字无脑文章。这可不是一个内容农场。他们要——纯正纽约客风格的长篇新闻。
这可是好消息——大体上是。
突然流行长文章
一直以来我都在说,我认为新闻业萎缩的原因出在行业自己身上。日报实际上是一个垄断行业——包括新闻、分类消息、影讯、股票、体育比分和所有其他类型的内容。没错,互联网把它打败了。但是如果日报作为整合内容,能够成为社区生活的好帮手,人们还是会选择继续阅读的。实际上是,大部分日报都和我家乡的那份差不多:比报纸还要报纸。没有人喜欢会读,但没有其他选择能够每天把如上我所述的所有内容投递给你。
简单说:让互联网上的参与者来做日报新闻内容,更容易、这意味着大规模的新闻内容商品化。但是报纸中出现的好故事和调查分析会在这个过程中消失殆尽。也没有显而易见的方式来替换这个商品化过程。好内容不是免费的——总有人要绞尽脑汁去写,或者去花钱让有才华的人来写。
我始终坚信,好内容有一天会变得和从前一样有价值,市场也会诞生一种模式来为好内容买单——既不是与页面浏览量无关的广告,也不是订阅付费。但是我感觉,这个行业要为自己所滥用的垄断权力做一段时间的忏悔,可能是长达40年的沙漠流浪。
好吧,这40年很短。看起来好内容已经开始声势高调地流行起来了。有一些异军突起的媒体机构在报道、撰写,体裁很长的文章,我们是其中之一,还有NSFWCORP也是,甚至TheVerge也会生产一些很长的阅读内容。
与此同时,还有一些你认为最不可能投身其中的公司在做类似的事情。又有萌猫照片又有政治爆料的Buzzfeed已经很精神分裂了,也曾经宣布要在长体裁的新闻报道上投入力量,现在连内容媒体都算不上的Tumblr也来了。
这一切都要归结于互联网的一个很大的变化:许多公司都位于纽约附近。爱纽约的人会愿意为价值花钱,对生产有价值的内容也很擅长,与硅谷的方式截然不同。至少从我们的经验来看,读者现在像沙漠中喝水一样囫囵吞枣。
我们最近一次的读者调查发现,几乎每一个回答为什么阅读PandoDaily的受访者都有类似如下的感触:长体裁的内容并不担心吸引高端用户的问题。当问到有什么可以让这个网站更好的时候,令我惊讶的是一些人回答:更长的内容。这可不仅仅限于那六百名有时间参加调查的人。PandoDaily上两千到三千字的内容一直在贡献大部分的流量,八个月来均是如此。
人们愿意为长的文章报道付费,读者也想读到类似内容。哇哦,突然间新闻业起死回生了,有木有?还没那么快,还有一个大问题:到底谁来写这些纽约客风格的精美散文呢?
好人才寥寥无几
互联网还是没能给这个已经失衡的行业帮多大忙。并不是对所有群体都没有门槛;读者们将会去阅读长篇体裁的内容,前提是要精彩。如同JonahPeretti上个月在PandoMonthly上谈到的。但是关键就在,你必须要非常优秀才行。
但不幸的是,过去六年里,互联网充斥的免费内容和传统媒体缩编的新闻编辑室一起毁掉了调查记者和长体裁作者的生存空间。这些阅读习惯根本就不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性,也没有多少培养人们的这种需求。
我在新闻学上受到的训练——先在小出版机构工作,之后再进入大出版公司,经年累月在稿件编辑上备受摧残,修改文稿,每一句话都要由一丝不苟的编辑们字斟句酌,要求寻找更多的消息源来支撑文章,出稿之前要花六个月时间揣摩一篇封面文章——如今这一切大多已经跟不上潮流了。
在传统媒体中,必要的减员增效是导致这一局面的原因。杂志通常会雇佣有熟练技能的自由职业者,而不是去养一大批员工,让老人去传授,让新人得到锻炼,即使有才华的人越来越少也没人关心。和我在报纸的时候相比,华尔街日报和纽约时报这样的媒体——业内人苦熬出头的终极目标——也在雇佣更多的新手,让这些人去犯各种错误,在工作上苦苦支撑,或在必要的时候当个博客作者。这些人工的成本更低,但说实话,更勤奋。新闻业的人才培育体系——在小城市里踏实工作的那些受人尊敬的报社网络——已经不复存在了。
只剩下新媒体了。总的来说博客写作的第一个时期重点在速度和数量上面。因为两点因素的存在,让辅导新人、探寻来源、在写作和编辑上投入精力这些事无法进行。令人难过的现实就是博客写作成了一代有才华的人发表观点的大舞台,让这些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能在更短的时间内声名大噪。但是几乎没有人懂得要怎样成为一个伟大的记者或者作家。即使是当下最好的博客写手在为某份刊物撰稿的时候,也会无从下笔,比如说《纽约客》杂志吧。需要一定的编写技能水平才能做出“一篇纽约客风格的文章”,这是他们所无法想象的。
如何应对挑战
简单说吧:没有一个能够教给人们怎样做纽约客风格文章的体系,Tumblr和Buzzfeed有钱也没地方花,想要汲取营养的读者什么也读不到。我们现在有了资本和需求,但是供给却是“大饥荒”。
在十年之内,这个行业所面临的最大挑战颠倒过来了。之前,我们有那么多好人才却没人愿意花钱、愿意去阅读。现在,情况恰恰相反。
我知道这个问题有多严重。因为寻找能够胜任该类工作的人成了我每日工作中最大的难题。我们很幸运,团队里面有一些历经磨炼的作者。但是雇佣这些人可不容易,也不便宜。还有一点引人注意,我们的共同之处:全都老了。与此同时,我们花时间去培训、教授聪明的年轻人,不论这些年青人从业经验丰富与否。我聘请的一位编辑不仅是出色的记者,还是纽约大学新闻系的教授,这可不是巧合。如果要成功,我们需要去招募出色的人才,更要做出版机构几年来都没怎么做过的事:传授。
除非其他出版机构也同样去做,否则的话新闻业无法在这个黑暗的数字时代存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