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三银四”,每年上半年的3月起,都是大学生求职旺季,各类人才招聘会也让忙着投简历、面试的高校应届毕业生忙得不亦乐乎。但随着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一部分大学生放弃了“给别人打工”而选择自主创业。为此,记者特意走访了合肥市的大学生创业园并采访了大学生创业群体。
政策:资金、场地等方面向自主创业者倾斜
目前,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登记失业人员已成为合肥市创业扶持的三大重点群体。其中,高校毕业生又是重中之重。记者从合肥市人社部门了解到,截至2010年6月合肥市共建成7个大学生创业园(区、广场),目前,还有为扶持大学生创业的创业大厦等在建。
为扶持大学生创业合肥市也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如允许大学生等各类创业者进入法律法规没有禁止的行业和领域,允许毕业2年内的大学生“零首付”注册50万元以下的有限责任公司等等。另外,创业园不但为大学生提供厂房、场地,租金也比市场价要低出很多,还包括免收物业费、减收水电费等等。
创业:创业之初缺少经验栽了个大跟头
刘泉所创办的窗饰公司位于合肥瑶海区百帮创业园内。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的他看上去斯斯文文的,不像老板反倒很像个老师。2005年从合肥学院毕业时,他像大多数毕业生一样,开始投简历、找工作。不久,刘泉在上汽集团找了份不错的工作。“2006年工作的时候,每个月能拿2000多块钱,这个待遇也还好。但钱根本不够花啊。”刘泉告诉记者,自己其实是个“不安分”的人,经过考虑,刘泉最终放弃了上海的工作回到了合肥。
回到合肥,失业的刘泉开始帮着姐姐做起了窗饰生意。没想到,这一接触便成就了刘泉日后的创业之路。刘泉说,创业前他就对窗饰行业做过详细的市场调研。东方商城、轻工商城、城隍庙、五里庙……这些合肥市窗饰品集中的市场都被刘泉跑了个遍。在调研之后,刘泉发现当时的合肥市窗饰品行业竞争小,发展空间很大,于是便下定决心进军窗饰行业。但他告诉记者,创业之初曾栽了个大跟头。原来,由于缺少经验,刘泉投资3万6千块钱定制的竹帘子全部是次品。“在家里囤积了一年多根本卖不出去。最后,我把这些竹帘全部送给别人当柴火烧了。”
目前,刘泉在园区租用了400平米的厂房,员工也有20余人。入园仅1年多的时间。现在刘泉的创业道路慢慢上了轨道。
瓶颈:就业人事制度、农村创业两道坎
记者从合肥市人社部门获悉,尽管全市在扶持大学生创业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合肥市人社部门建议,高校毕业生就业人事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据悉,高校毕业生就业时,都会签订一个本人、学校和用人单位的三方协议,然后学校对毕业生进行派遣。人社部门表示,这一套派遣制度依然具有很浓的计划经济味道。在大学生就业时,从整个政策导向上都鼓励其到政府部门、事业单位或公有制单位工作,这样才能真正派遣。反之,自主创业的大学生却无法签订三方协议,也就无法正常派遣。因此,合肥市人社局建议应研究改革高校毕业生人事制度,引导、鼓励更多的高校毕业生通过创业实现就业。
另外,乡镇、村级创业服务平台建设也需要进一步推进。相对于将农业作为初始创业行业的大学生来说,农村具有独特的吸引力。但从机制、体制方面看,仍不是很健全,尤其是在创业服务方面,仍存在较大差距。对此,合肥市人社局建议应尽快出台强化乡镇、村级平台建设的指导性文件,从机构、人员、经费等方面作出明确规定,从而有效扶持大学生在农村进行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