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关村,引领中国创业潮
创业是创业者对自己拥有的资源或通过努力能够拥有的资源进行优化整合,从而创造出更大经济或社会价值的过程。创业是一种劳动方式,是一种需要创业者运营、组织、运用服务、技术、器物作业的思考、推理和判断的行为。根据杰夫里·提蒙斯(JeffryA.Timmons)所著的创业教育领域的经典教科书《创业创造》(NewVentureCreation)的定义:创业是一种思考、推理结合运气的行为方式,它为运气带来的机会所驱动,需要在方法上全盘考虑并拥有和谐的领导能力。
最新数据显示,2014年,中关村新创办科技型企业超过1万家,是2010年的3.6倍,创业投资金额和案例约占全国的一半以上。
是什么因素推动中关村屹立于创业潮头,朝夕不变?
早在市场经济发展的早期,中关村就诞生了以陈春先为代表的敢吃螃蟹的科技人,他们勇于挣脱传统观念束缚,从科研角色转变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路径上,开创了以市场为导向,以技术为依托,技工贸一体化的产业发展模式,打造了一大批以四自原则(自筹资金、自由组合、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为核心的民营企业群体,形成了著名的中关村电子一条街。
从1988年起,中关村开始纳入国家视野。当年,经国务院批准,中关村地区成立了我国第一家新技术产业试验区—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1999年国务院批复成立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2009年国务院同意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十年巨变,沧海桑田。中关村的发展迈入了政府引导的规范发展阶段。中关村的崛起得益于政策先行。在政府的支持和政策推动下,一大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科技企业在这里诞生并崛起;一批批先行先试的政策在此起步,铺展全国。远的不说,就说最近的多证联办试点,创办科技企业过程简化到一次告知、一表填报、一网申请、一窗受理、一次发证,极大地降低了创业者的创业成本。
知微见著。从中关村的每一处细节和改变中,折射出的是这片土地不断自我升级和改革的历程。如果说早期的中关村发展得益于政府政策的引导,那如今的中关村则是依靠内在的活力求新求变求创业谋发展。中关村已经成为引领中国创业潮的标杆。
尤其是中关村示范区核心区实施的五大工程:产业领航工程、创新聚变工程、创业光合工程、创想圆梦工程、全球联动工程,一项项政策正在落实,透过人才、政策、资金、联盟、规划等多种手段,以创业为聚集点,统筹各方资源,打造适宜创新创业发展的生态环境。
创业是一种勇气与追求,也是一种信仰与希望。只有适宜的环境与土壤,创业才能事半功倍,举重若轻。只有适宜的土壤呵护优秀的创业人才,才能培育、激发出优秀创业者的无穷潜力和价值。
每个个体都会迷茫,都会遭遇挫折,但当创业者的背后有一套健全的机制体制、有一双双无形的手托举的时候,他们便多了一份力量。这创业的力量终将汇聚成为中国产业升级、创造革新的时代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