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界大公司渐行渐远

2015-12-12来源 : 互联网

每次PandoMonthly总以两个问题结束自己举办的活动。

其中一个问题:世界上除了你之外其他人(或大多数人)都不信的东西是什么。在刚刚过去的两个小时里,大部分参与者都筋疲力尽,不想听我们打给他们的电话。ChrisSacca是少数参与度很高的听众之一,他说道:嗯,我觉得人们已经听够了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不过,昨晚我们邀请的嘉宾AngelList的创始人NavalRavikant可是有备而来,他的回答让我很满意。他重提了早些时候在访谈中已经涉猎过的观点:世界充斥着小型创业公司,通过API,它们相互交织在一起,而且这种趋势越演越烈。我们的世界诞生不了大公司。

看看现在的创业生态系统,我们就能看出上述观点的激进性。所有最有光辉前途的互联网公司在每个成长阶段都在获得极高估值的情况下,实现了融资,实现了大幅成长。Facebook在上市前获得了超过10亿美金的私募股权投资,现有员工有好几千人。甚至风险投资家与那些相信初创企业能改变世界的企业家们都深信最终企业都得做大。一开始你有足够的现金流,但不能保证企业整个发展历程都不缺钱。

Ravikant认为,Instagram的成功不是撞大运——相反它将成为一种标准。当初Instagram坚持说他们只需要几个人就可以把事情搞定,而错过了获得资本投资的机会,这遭到了评论家的批判。对此Ravikant认为Instagram确实只要少量的人手就够了。接着,他发挥点有点远,认为谷歌及Facebook或许80%的雇员没有必要到公司来上班。他认为如果现在打造Facebook,几百人就足够了。

他说,在未来我们今天压根想不到可以外包的事情都可以外包。鉴于此,大量缩减用工规模是有可能发生的。届时,每天员工醒来后,会登录各种硬件,接受来自不同公司指派的工作——类似于租车服务公司Uber的司机的工作。

显然,倘若我们的世界里有更多类似Instagram的公司,那将是企业家的福音——他们控制企业的力度更大、拥有的股份更多——同时那将是风险投资家的不幸,毕竟风险投资家的生存得依靠创业企业的大量融资需求。在Ravikant看来,许多风险投资家其实是很不情愿(向初创企业)提供金钱的。Ravikant早些时候谈到,风险投资家已经在企业的早期融资阶段被边缘化了,无论在原始股权上还是品牌上,他们都被挤出去了。举例来说,谈到Dropbox公司时,人人都会说YC的Dropbox,而不是红杉资本的Dropbox(要是在以前,人们可能会说红杉资本的Dropbox)。YC是硅谷著名创业企业孵化器,而红杉资本是著名的风险投资机构。

在VC世界里,还有一个更惊人的例子,同样展现了“小”能媲美“大”的趋向:

Ravikant推测,来自YC的PaulGraham的个人财力与来自AndreessenHorowitz的MarcAndreessen在同一水平线上。而前者不用募集30亿美元,也不用跟LP们打交道。

即使只有Ravikant的观点是对的,而其他人的观点都是错误的——让我去设想一个持续成长的公司会自动停止扩大规模,我实在理解不了。或许我太落伍了。

即便外包总的来说是大势所趋,它也是起伏不定的。比如,早期的博客都是将收入工作外包。但最近的创业公司,像Verge与我们公司,从一开始就招募了内部员工组成团队,从而避免了重蹈早些时候死于外包的创业型博客的覆辙。

并不是所有的时候,公司都要扩展规模。有时,公司扩展规模只是出于控制权、安全、自我、遗产等等方面的考虑,或者只是出于公司的行事方式。尽管IPO仍然是公司的终极目标——这样可以把竞争者抛在一旁,让他们只有仰视的份儿。而华尔街想要的感觉就像买东西。如果上市公司提供的是硬资产,华尔街觉得拥有一大批才华横溢的人员(的公司)更好。随着公司及初创企业的世界发生变化,企业家和创业生态系统最好也得随之变化。

Ravikant一点都不羞于谈论“公司规模趋小化”会给风投与整个社会带去多大的不快。可事实或许会证明他是正确的。大多数远见在某个时点总是显得很疯狂。如果哪位风险投资家想写一篇观点相左的文章,我们非常欢迎来稿。



标签: 创业

渝ICP备2024022750号-1

Copyright©2004-2024 31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市上台九悟酒销售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