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会让银行成为灭绝的恐龙

2015-12-08来源 : 互联网

银行会成为灭绝的恐龙?

这似乎是一句耸人听闻、幼稚可笑的断语。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银行业似乎从未停止它高歌猛进的步伐,无论是收入还是利润都保持着超速增长,其在中国金融行业中的“*无霸”地位稳固无比。

但这一“危言耸听”之语,并非无名之辈。“如果传统银行不改变的话,他们就是21世纪一群要灭亡的恐龙。”素有银行业创新“先驱”之称的招商银行行长马蔚华在山东济南参加活动时抛出惊天之语。

马的“危机感”来自于对以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的极度推崇。在他的表述中,传统银行的本质是资金中介,即一手吸引存款,一手发放贷款。但随着客户越来越融入网络社会,“未来这一切,无论**还是吸存都可能会在网络社区里解决”。

而在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谢平预测的蓝图中,20年后,可能形成一个既不同于商业银行间接**、也不同于资本市场直接**的第三种金融运行机制,可称之为“互联网直接**市场”或“互联网金融模式”。在这种模式中,资金供需双方由于对对方的信息**了解,资金中介将**被需要。如果一切真如谢平所说,以吸存、贷款为主要模式的传统银行模式将面临重大挑战。

银行并非意识不到这种金融脱媒加速的趋势,其应对的措施是不断将自身的业务电子化。根据易观咨询数据,2011年,中国网上银行市场全年交易额达到780.94万亿元,网银注册用户数达到4.34亿,国有大行电子银行对柜台的替代率均超过50%。

但银行业面临的,并不仅仅是简单的互联网支付对银行网银渠道的挑战。事实上,存贷转三大传统业务领域都面临着挑战。竞争对手虽然弱小,但正在一点点蚕食原本属于银行的领地。

在以支付宝、Paypal、拉卡拉为代表的第三方及移动支付正在以自己更加灵活的身段改变用户实现支付的入口,冲击银行的传统汇转业务;以阿里巴巴金融为代表的新型贷款模式正在改变银行赖以生存的公司贷款模式;以P2P网站为代表的新型人人贷模式正在绕开银行实现个人存贷款的直接匹配,成为未来互联网直接**模式的雏形。

而银行*无法控制的趋势是,传统银行体系里的客户正在一个个触网,速度越来越快。未来有**,如果绝大部分客户的交易信息和资金流通全部在网上进行,银行该如何面对?

不过,在目前的局势下,如果银行愿意,在拥有足够的金融人才储备、充足的资金实力和客户资源之下,也不是不能完成“*大反转”。

尘埃尚未落定,银行仍有机会,重构金融格局的变数极大。不过,这些在传统银行时代的**“恐龙”要如何转变自己庞大的身躯,应对来自未来的冲击,却是一个值得深究的问题。

网络支付变局

在银行业“存贷汇”三大基本业务中,互联网技术对国内银行业支付清算领域的影响*为*大。

一大批专业化的第三方支付企业,借由互联网对日常生活的强力渗透,以及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迅速以成本、时间上的*大优势以及依托于互联网技术的多样化商业模式,向传统的银行及银联支付清算渠道发起了猛烈冲击。

据易观国际相关数据显示,自2010年至今,互联网支付总金额实现了由2010年全年10858亿元,到2012年仅上半年即飞速跃进到了15521亿元,这其中由银联及银行网银以外的第三方支付企业所占据的份额达到了近八成。

实际上*早涉水网银业务的却是银行,自招行1998年在国内首家引入网银业务至今,国内各主要商业银行的网银业务大多已走过十年发展历程,相较于第三方支付企业,可谓“资历深厚”。

但是,由于早期对于网银安全性和舒适度的体验尚未达到一定高度,银行网银客户占银行整体客户的比重依旧偏低,相反第三方支付企业却借助良好的用户体验,以更具互联网特色的灵活经营模式,成功将大批未开通网银的银行卡用户开发成为网络支付清算的使用者,也让众多企业选择与第三方支付企业进行支付清算合作,绕开了与商业银行进行支付端口的对接。

互联网技术对支付场景的改变以及对各家银行支付渠道整合途径的改变,恰是第三方支付企业得以异军突起的关键所在。“原来的支付,可能只是发生在实体店,这就只能通过银联或者银行自己的POS终端完成。但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及网络购物的兴起,众多的支付发生在网络上的虚拟商店中,这为第三方支付企业提供了全新的商业机会。”一位财付通负责人表示。

“互联网数据处理和网络安全技术的发展让第三方支付企业得以打破银联在跨行支付清算体系上的垄断,起码是在互联网平台上,对客户来说,通过银联或第三方在线支付有了平等的选择权。”一位上海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网上银行业务负责人表示,“另一方面,第三方支付对网银的替代效应也非常明显。”

“对于很多企业而言,和银行进行网络支付清算合作,几乎很难获得个性化的支付服务方案,并且任意支付内容上的调整都需要经历一个相对复杂的审批过程,毕竟企业资金量再大,和银行比都算是弱势。”汇付天下一位高管说,“但第三方支付企业就**不同,企业想增加支付模式,想搞积分活动,只要提出需求,第三方支付企业很快就会进行回应。”

随着支付宝等去年开始进军水电燃气等公用事业缴费以及信用卡还款等领域,第三方支付工具对银行支付业务的渗透进一步加深。

除服务以外,第三方支付对传统银行业冲击*大的地方是成本。浦发银行一位电子银行业务人士坦言,相比于银行的实体网点以及传统POS终端的运营成本,网络支付给企业带来的运营成本“要低很多”。“银行的实体网点,不仅有人工成本,还有用电、租金等各种额外支出,但网络支付把这些成本大大节省了。”

这正是互联网模式相较于传统模式的优势所在,利用大规模支付清算的技术降低成本,实现更加贴近客户的服务。

然而,正如前述浦发银行高管所言,目前第三方支付企业的一切支付服务,“都是基于银行账户建立起来的。第三方支付的备付金及其他沉淀资金也都必须放在银行进行管理”。

“所有的第三方支付都要靠银行吃饭,他们自己只是作为资金的过道,在安全性等很多方面也无法与传统的商业银行相抗衡。”一位电子银行服务界人士称,“拿支付宝做案例,大多数人只是在消费时才使用支付宝作为过道,平时的钱依旧留存在网银体系里。”

除了利用第三方渠道以及获取中间收入,通过加强与第三方支付企业的合作,捆绑沉淀资金,进而加强对第三方支付业务发展的控制,是银行另一更深层次的考量。“银行和第三方支付的关系亦敌亦友,银行一方面要加强自己的网络支付体系的建设,另一方面又要借力第三方支付已有的规模优势。”一位工行电子银行业务人士表示,“现在还是把蛋糕做大的阶段,但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将来会不会为了分蛋糕大家短兵相接,这个并不好说。”

移动支付硝烟

作为移动互联网技术的直接衍生品,移动支付可算是对银行支付清算传统业务在网上支付之后的“二次升级”,已被众多移动互联网观察家视为潜力可观的“蓝海市场”。

但身处银联、运营商及其他第三方支付企业的对抗之中,银行却更像无从置喙的“看客”,除了等待被银联或运营商拉入战场外,目前似乎只能眼睁睁地注视着又一支付业务板块为他人所主导。

今年4月份之前,中国移动、银联、国民技术几家机构关于移动支付国标长期进行着数番博弈,目前银联主导的13.56MHz标准已经基本敲定,中国移动和国民技术主推的2.45GHz方案或将用于封闭应用环境,不允许进入金融流通领域。

实际上,中国移动的布局早在2010年就已展开,时年耗资398亿元人民币入股浦东银行,启动了电信运营商和银行联姻的首航。彼时,大大小小的分析指向其好处良多,包括加快推出移动支付方案、增加交叉销售的机会以及不需要透过竞投便可以参与并购等。但是直到今年6月,两家才终于推出了“中国移动浦发银行联名卡”,包括标准卡及手机卡,以期实现手机近场支付。

事实证明,中国移动和浦发的脚步确实不如当初预想的那样势如破竹,国标尘埃落定之后,中国移动顺应银联大势所趋,试图在13.65Mhz的道路上有所作为,“但是各方面条件,尤其是监管环境还不成熟,目前中移动在移动支付方面的推进工作并不如当初想象得那样顺利”,一位南方系证券公司通讯行业资深分析师这样告诉记者。

标签: 创业

渝ICP备2024022750号-1

Copyright©2004-2024 31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市上台九悟酒销售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