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前最后一周怎么安排?如何克服高考焦虑症?

2015-06-01来源 : 互联网


临近高考,很多考生心里莫名的紧张起来,害怕自己考不上、害怕哪些知识点被遗漏等等,这些都是造成考生心理压力的原因。在大考来临之际,说不紧张那是不可能的,但是为了表现的更出色,为了临场发挥的更好,我们就一定要找准方法,看看高考前*后一周怎么安排?高考生如何缓解心理压力?

如何克服高考焦虑症?不少考生反映,该读的读了,该看的看了,该背的背了,不知道现在该干什么了,只盼着赶快考试,卸负担;有的考生说,看着看着,脑子就一片空白,真怕考试时也这样;还有的考生说,本来自我感觉良好,但爸爸妈妈到处找测试题,一测便错,搞得信心全无,都不想上考场了。而更多的考生则感到心理压力特大:爸爸妈妈总把专门做的饭菜端到跟前,衣服洗干净熨好,有点承受不起了。要是考不上,怎么对得起他们?

家长的担心则集中在三点。一怕孩子吃不好,听说吃鸡蛋有副作用,喝牛奶犯困,肉多了不消化,肉少了营养不够,孩子一日三餐该吃什么?二怕孩子复习环境不好,电视关了,音乐不放了,走路不出声,大气儿不敢出。三怕孩子没把握,总想代替孩子安排复习内容。

这些考生和家长的表现,其实是一种心理焦虑。考生的焦虑源于不知*后一个星期怎么安排复习。家长的焦虑源于过分看重高考,制造紧张气氛和角色越位。

总结了许多成功考生的经验,*后一周的有效安排是“错误归类”,即把那些似懂非懂的、因马虎大意丢过分的题,分门别类单记一个临考前的“账单”。集中力量攻下这些抓分*多也容易丢分的题,有时间再攻老大难问题。脑子出现空白的考生,大多是前期复习密度太大,需要放松**。*好的办法是到郊外有山有水的地方呼吸呼吸新鲜空气,“磨刀不误砍柴功”。

作为家长,要明白大多数考生已进入心理脆弱期和敏感期,过分关心,反而导致孩子过分焦虑,保持一颗平常心*好。

家长不要代替老师安排复习内容,尤其是把孩子难趴下的内容更要**,现在增强考生信心比什么都强。家长的角色定位,就是安排好孩子的生活。

*先,用长远的发展眼光看高考。家长要改变“一考定**”的传统观念,用更广阔、更长远的视野看淡高考,为孩子营造宽松愉悦的家庭氛围。在当今社会,无论是招生还是就业,一考定**的现象已经成为历史,学生面临着多重选择。个体成功是社会环境、机遇、个人努力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林肯、高尔基、陈景润、李嘉诚都没有上过多少学,更不用说在名校深造,却在不同领域做出了卓越贡献。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持续的努力,一定会有所成就。

其次,用理性的一贯表现预期高考。多项研究表明,学生平时的学业成绩和高考成绩显著高相关。通常情况下,学生平时成绩(特别是模拟考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高考成绩。超常和失常发挥都是个别现象,家长和学生寄望超常发挥反而会徒增压力,影响学生的正常应考。在此,不妨根据孩子的一贯成绩表现,设定合理可及的目标,让孩子用系统全面的复习、理性的预期来迎接高考。

第三,用良好的身心状态适应高考。考前不要再熬夜苦战,形成规律的作息,适当锻炼,充分休息,均衡饮食,不迷信不盲从,调整好生物钟,让孩子处于*佳精力状态

*后,学一些应对技巧顺利高考。在考前和考试中孩子可能会出现焦虑、失眠、突然紧张、疲惫、健忘、注意力涣散等被称为考试综合症的现象。可以让孩子学习一些应对技巧和方法,比如用远大的理想鼓励自己;用想象和语言等积极心理暗示自己一定能考好;停下来闭上眼睛深呼吸缓解紧张压力;与同伴倾吐压力互相鼓励等。


©2004 3158招商加盟网. All Rights Reserved.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