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传·实业清华园中的创业启蒙

2016-10-31来源 : 互联网

1997年2月24日的清晨,一辆大巴车从清华园中缓缓开出。车上清华师生要去的是301医院,和当天几乎所有中国人一样,他们要去送别一个叫做***的人。

清华91级计算机系学生慕岩也在这辆车上。14年之后,慕岩仍能无比清晰地向《中国周刊》记者讲述那特殊**的另一件事情:在车上,他把一份《“清华科技创业者协会”创立宣言》交给院党委副书记杨士强老师,郑重地说,我们想要成立这个协会,希望您做我们的指导老师。按照清华的规定,成立社团需要一名指导老师。

前**晚上,慕岩在宿舍里写好了创立宣言。宣言开头是一串排比句:创业是一种精神,创业是一种意识,创业是一种素质,我们创业才能成为共和国的脊梁。

“我们真的有一种强烈的——报国——情结在里面。”慕岩把“报国”两个字加重。

“报国”是这所大学的传统:它以培养工程师和**家来为国家进步贡献力量。现在,这个叫做慕岩的年轻人模糊而又坚定地希望能够拥有另外一种方式:创业。虽然他不确定它会产生怎样的力量,他甚至不确定杨老师能否答应。

幸好,他得到了肯定的回答。清华科技创业者协会在一个“创业”二字并不为多数人所知的年代成立。

**的创意

1996年底,慕岩和同班同学田范江到中关村找活干,勤工俭学。他们俩慢慢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打工的小公司**都是北大的,并且都学文。慕岩忍不住发问:**,你学中文,怎么能开软件公司?对方一脸不屑:这还不容易?我到外面接项目,回来找你们几个清华的小孩一开发不就得了吗?

“北大的当**,清华的给人家打工!这怎么行?”慕岩和田范江深受刺激,这成为清华科技创业者协会成立的直接诱因。慕岩经过一番考虑,明确了协会方向:创办企业,把清华的技术优势变成产品,产生价值。

慕岩在创业者前面加上“科技”二字,这符合清华人的技术情结。他开始为协会做宣传:印了三四十张A4纸一般大的宣传单,两毛*一张,上面写着协会的创立宣言,在清华园中张贴。

力学系研究生倪正东在食堂里吃饭的时候,看到了宣传单。多年以后,倪正东对《中国周刊》记者说,其中一句“振兴民族产业”打动了自己,他看到了背后的“报国理想”,并坚信“走到一起的人肯定不是巧合”。

他敲开了慕岩宿舍的门。那一年的3月,与倪正东做出同样动作的大约有20多人,其中包括博士方兴东和本科生王兴,前者后来成为中国博客教父,后者现在是中国*热门的连环创业者。

像很多伟大事物的成长一样,开始是静悄悄的:在清华一间小教室,会长慕岩对着20多位会员发表了一通“慷慨激昂”的演讲,把科技与创业结合起来,做一名创业者。

可实际上,包括慕岩本人在内,对于“创业”二字,他们并没有什么深刻的认识与理解。毕竟,在当时的中国大学校园里,甚至是在整个中国,占据主流的是出国潮,一部叫做《北京人在纽约》的电视剧便是这种潮流的集中体现。

1997年,协会创立**年的主要活动是创业讲座。后来的历史证明,那一年,中国商业界有令人兴奋的事情发生,*值得记住的是王志东、张朝阳和丁磊三个年轻人把中国带进了“互联网元年”。

会长慕岩从报纸上读到了张朝阳的故事。他决定请这位当时名不见经传的清华校友来做一场讲座。电话打过去,张朝阳直接就问什么时间,语气里是难以抑制的兴奋之情。毫无疑问,那还是一个对创业者缺乏足够关注的时代,即便这个人是张朝阳。

张朝阳的讲座成为**个创业讲座。讲座在一个大教室里进行,座无虚席,慕岩他们从张朝阳和听讲座人的脸上,读到了一种创业的**和被**感染的兴奋——这让他们感到满足。后来,他们还陆续请来了王志东、田溯宁、丁磊等,这些后来在中国商业史中占据位置的人都刚刚走上创业之路。

除了办讲座之外,慕岩和倪正东他们还上网寻找一切有关于创业的资料。*为重要的是,他们发现了一个被称为“5万美金的商业计划比赛”。


标签: 创业

渝ICP备2024022750号-1

Copyright©2004-2024 31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市上台九悟酒销售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