啪啪的崛起与语音应用的思考

2015-07-20来源 : 互联网

在我们觉得社会化图片分享应用已经一片红海没啥搞头的时候,啪啪这个应用悄悄跳了出来,一时间身边很多产品达人和极客们都开始用啪啪分享图片,并大有形成一股新潮流的趋势。实际上,啪啪的成长*近几周非常迅速,几乎时瞬间就成了热点应用,让移动互联网今年下半年来的创新低迷中出现了一点阳光。

横向关联的创新

为什么这个应用可以*起来?其实他的与其他像Instagram那样的社会化图片分享的区别看似不大,只是在feature上有了一个创新,那就是你的图片分享不用手写文字来标注,而是通过一段语音来释放图片场景背后的故事,以及**更大的“信息带宽”。

这一点变化原本算不上惊世骇俗的创新,毕竟语音应用结合智能终端已经普及了相当一段时间,图片分享也早就成了一个普遍应用,但是这两点的结合却出人意料的塑造了一个新的区间,似乎一下子释放了很多用户一直想被满足但是自己也并不知道的需求。

实际上,这样的想法我在1年半前就听到有创业团队提到过,但是没有*终得到落实。或许如果真的那时候做出这样的产品,也不一定能当时就得到流行。就像《失控》的作者KK在他的《技术元素》那本著作中曾经描述,现在的技术作为一种生命体不是线性进化而是普遍进行横向关联后出现创新的**点。我觉得啪啪这样的应用也时一个典型的例子。

合适的时机,合适的场景

如果没有**等语音应用在智能设备上*近一年多的大**,如果没有社会化图片分享过去18个月在中国发蘑菇般的遍地开花,啪啪这样的应用或许也不会一炮打响。其在合适的时间解决了用户们“心中有嘴上无”的一个需求——图片背后结合上解读才更有意思,而通过大家已经开始习惯的语音形式,解读和交互增加了便利性,也增加了“信息带宽”,这一层束缚的打破就如同当年**开始流行一样,瞬间释放了*大的能量。

其实在互联网创新中一直有一个重要的规则,那就是信息的流速(包括信息生产的成本)和信息的带宽(也就是单位信息中的信息量)是两个重要的变量,每一次这两个东西的“跃迁”都会释放*大的能量。美国的Facebook,instagram,国内近两年的微博,**莫不是如此。依靠智能终端、移动互联网和社交关系,现在信息流速的提升非常明显,而这种环境下语音应用很可能是下一个阶段对“信息带宽”提升产生重要变量的节点。

但是语音应用令人头痛的东西,因为其对场景的限定比技术上的难度更难以把握。我们杂志的客户端上也集成了第三方的语音输入功能,用户可以通过语音发表评论和观点。但是从我们后台数据上看,这个功能的使用量很少,而且大部分使用者是用来发表简短的评价,比如“好文章”、“写的不错”等低于10个字一下的简短评价,而在大量超过30个字以上的长评论中,没有一个是用语音输入的。

但是,在社会化图片分享上,这个情况有了很大的变化,大多数解读和互动的语音都会超过10个字以上,甚至有不少包含数十个字的语音信息。所以单纯的文字量并不是决定语音功能是否有价值的核心。真正的核心在于场景。

一个针对深入商业报道的较长点评,文字输入的过程中本身就是一个思考的过程,键盘输入的低效在这个时候是有其必要性的,因为没有几个人能出口成章或者先思考好了再一气呵成的通过语音录入。

而在图片分享这个应用场景上,人们的大多是对图片场景实时的记录和解读,以及随口说出的评价和互动,这个时候键盘输入就成了阻碍,语音输入就成了更**和更有“信息带宽”的信息载体。这也就解释了啪啪迅速成了在**之外又一个真正对语音应用形成**的原因。

语音亦好亦坏

回到啪啪这个产品来看,其未来在语音层面还有进一步进化的空间,比如语音虽然方便输入并且单位信息量大,但是其不易于检索和接受成本较高是个潜在的问题。你可以快速浏览评论,但是语音却做不到这一点。未来其在语音输入的基础上加入语音识别形成收听语音之前的“快速扫描”,这方面国内迅飞语音云的存在其实降低了啪啪自己的开发成本。

与此同时,语音信息这到底是可以成为一个产品核心还会变成一个未来标配的feature?以中国的互联网环境和习惯,后者的可能性很大,啪啪如何以创新被点亮但不被其他更强大应用的feature跟进所覆盖,这是个需要认真思考并且快马加鞭的Quest。

不管怎么说,啪啪的尝试是值得花些时间来思考的,因为其背后体现了互联网创新的一些基本规律。移动互联网即便在资本领域开始进入冬天,但是创新的机会依旧是盛夏,我们已经拥有了足够好的技术大环境,我依旧相信很多的创新就将在技术的横向关联和与环境的准确共振中怒放。


标签: 创业

©2004 3158招商加盟网. All Rights Reserved.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