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的未来:死于安乐生于改变

2015-07-03来源 : 互联网

哈姆雷特说:“去抗争,还是屈服于命运的安排,这是一个艰难的决定。”

或曰:您错了吧,很多人将莎士比亚写的这一**名句翻译为:“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一个问题。”

既然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在自媒体时代,相同的文字,就应该有着不同的含义和解读。作为一个正在阅读大段对白体这种看上去有点冗长的莎士比亚戏剧作品的前媒体人,我曰:有必要给大家一种**的翻译。

之所以扯这么多莎老,是因为我*先要否定刚才提到的自媒体时代这个说法。

或又曰:“您为什么要自我否定呢?”

我只能再曰:“我没有自我否定,我否定的只是缺乏媒体风骨的媒体。”

死于安乐

媒体逐步开发民智的同时,也在给自己的棺木订上*后几枚钉子。过去的旧媒体时代,连识文断字的人都不多,报纸从业者多为较有文化的社会中上层人士,而且受众对媒体的信任感很强。但是时代改变,大部分媒体人掌握的专业知识显然已经无法和专业人士相提并论,更遑论开启民智,自然无法和程苓峰一样做到精神胜利和物质胜利双丰收。

现代社会分工里,媒体只是一个信息服务中介机构和广告中介机构。作为中介机构,媒体想要**的方式,无非就是卖广告、发行、做活动、收保护费,还有一些线上线下的活动、电商等新模式。至于像路透彭博一样卖数据,目前来看,大部分中国媒体还不具备相关技术分析能力。

如果继续发展下去,媒体这个中介行业会遇到生存挑战。——李开复曰过。

媒体会死吗?显然不会,假如你拥有足够的生存智慧,你还会生活的简单而快乐。死掉的只会是恐龙,由于体型过于庞大,当广告选择了更新的媒体机构的时候,转身缓慢的拥有数百、数千甚至上万数量级的媒体机构会面临生存问题。媒体要么减肥瘦身提**率和活力,要么死去。学习佛割肉饲鹰或者用刀子割自己的肉,都不是理性的方式。

媒体和媒体人*应该拥有的批评和反思能力,却很少用到自己身上,现在媒体高层也没法放弃过去的成功经验和思维方式。更令人遗憾的是,大部分媒体机构采取的是一刀切的方式,砍掉有经验的老记者,引入更多年轻血液,但是编辑或者中层又没有足够的能力去指导年轻记者的成长。于是不懂得开源、只会节流的媒体慢慢陷入恶性循环,宏观经济环境低迷时更加日薄西山。

媒体拼的是人才。当你拥有的人才导致你的内容和提供的服务已经无法吸引受众的时候,你如何来要求别人买单?默多克曾经曰过。

长远来看,小型媒体其实更有机会。一百人以下的媒体机构,比如时尚杂志等,广告主利润率高,发行不赔*,网络冲击小,会更容易生存。一年各方面收入达到几千万,足够养活一个小型团队。如果收入只有几**,那么团队就要瘦身以继续提**率。

媒体前途未卜,媒体人就不如出来创业。程苓峰已经**了一个比较好的模式,单枪匹马,凭借自己相对于众多媒体从业者出色的多的英语水平、财务分析能力和过去积攒的人脉以及对人的性格的把握能力,云科技可以做到出售广告兼适度收取保护费。但是如果程苓峰希望继续做大云科技,那么就只能招聘相关人士,这样效率难免会进一步降低。因为程苓峰一个人的产出会很快达到其物理极限,故此其广告会继续提价。

程苓峰**了一个所谓自媒体的时代。其实媒体人幸福的生存还有一个方式,未来我如果创业的话,会选择这个方向,但是现在我不会说。即使有人已经发现了类似的方向,小弟相信我在这个领域仍然会比他们更出色,且有更多的经验。

生于改变

自由发言是每个人的权利,所以受众会接受媒体人的抱怨。但是回过头来计算,如果你一个人在一个媒体一年挣超不过十万元,那不如去学习北京的一位外地大妈,卖茶叶蛋。虽然早年的读书无用时代,造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基本上过去的高薪阶层卖茶叶蛋的收入开始和造原子弹的出现趋同趋势,甚至被反超。

不过尽管很多媒体人收入还不如一个卖茶叶蛋的大妈,但是你**不必妄自菲薄。因为两个月挣到十三万的自媒体人程苓峰,和一年收入四十万的茶叶蛋大妈,都是其各自行业内的**收入者。所以你如果有足够的能力,其实**可以达到或者超越卖茶叶蛋大妈的收入水平。


标签: 自媒体

渝ICP备2024022750号-1

Copyright©2004-2024 31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市上台九悟酒销售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