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就业元年——90后的职业style

2015-05-31来源 : 互联网

大学生创业网讯【原标题】“90后”入职元年之标签90后职业style

“我是来实习导演的,不是来实习订盒饭的。”一名在电视台实习的“90后”,**帮部门同事订盒饭,在引起社会热议的同时,也把拜金、太自我、非主流、不靠谱等标签强加给了“90后”群体。

2012年被称为“90后”入职元年,700万名“毛头小伙”、“黄毛丫头”,**象牙塔走进职场。仅河南,就有50多万这样的90后大学毕业生,正奔波在求职路上,或初入职场。

11月29日、30日,东方今报记者走近“90后”群体,记录下他们迈向社会**步的“蝶变”,以及职业梦想和追求。其实,他们并非如标签所言,甚至反标签,他们也有着属于自己的“90style”。

【反标签之“拜金”】

不在乎薪水几何,看重未来发展

(人物:苏畅,1990年生,郑州某经贸管理学院金融专业应届毕业生)

和苏畅通电话时,他刚坐了十几个小时的*车,从郑州抵达广州,准备开始作为PICC管理培训生为期一个月的实习。不是在圆梦,他就在圆梦的路上。

苏畅的实习单位,选择的都是大企业:安利、沃尔玛等。他的理由是,这些企业管理**,能够在工作初期培养自己的职业习惯、职业素养等。

刚进入沃尔玛实习时,苏畅负责考勤工作。他还记得当时自己想当然的定位:考勤录入员,每天把收到的各部门考勤录入电脑就“大功告成”。后来被告知,考勤结果可以看出各部门的工作状态等,他才恍然大悟。

“我以前也好拜金的,找工作时先看工资高不高,不然同学问起来都不好意思说。”而现在的苏畅,虽然拿着3000元月薪,但他**关注眼前的利益,反而更注重是不是自己喜欢的领域,未来是不是有发展,能不能真正学到本领。

能够进步得这么快,苏畅有一样“秘密武器”:谦逊地和“过来人”交流。

苏畅说,“过来人”的那些经验告诉他,“谦逊的态度,是进入职场的一把金钥匙”。

【反标签之“太自我”】

打杂也是工作,说话有时拐个弯会更好

(人物:李连波,1990年生,某集团行政专员)

四次跳槽,李连波终于找到了自己理想的工作:行政专员。

**份工作是在一家小公司做文员,“公司小,发展不太好”,李连波对**个“东家”的评价不太好,而让她决定辞职的*主要原因是单位离家远,每天,她都要花费一两个小时在去单位的路上。

“不想总待在一个公司,不想做就不做了,试试别的。”换了四个东家后,她才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并决定坚持下去。

让她选择留在“中晟”,用两个字概括,就是“顺心”。以前曾对打扫卫生的事,很不屑,可在这里的**个岗位是内勤,“就是打杂的,从办公用品领取登记到打扫会议室”。在李连波的心里,工作并不分大小,杂事也是工作的一部分,从小事做起吧。

李连波是部门年龄*小的。乖巧、懂事的李连波,备受同事们的疼爱,“他们很亲,我们在一起很随便的,没有任何顾忌”。

而在工作前,李连波的说话方式并不讨巧,说话直,不思考。“我喜欢有啥说啥,想得也简单。”工作一年带给李连波的历练,让她觉得自己长大了,一个同事教会她说话的“艺术”:有时候拐个弯效果会更好。

【反标签之“不靠谱”】

跟着梦想走,学会“将心比心”

(人物:欧阳进,1991年生,中国某报河南记者站记者)

在不少人的眼里,欧阳进是个“另类”:在通往职场的这个岔口,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自己的梦想——做新闻。

因为他的心里,新闻是“比天大的大事”。可新闻之路,并非那么顺畅。很早很早出门,很晚很晚回家,**三顿饭都不能按时吃。让他心酸的是,**奔波下来,稿子还有可能发不了。

入职一个月后,和新“菜鸟”们一样,他也迷茫过,曾想跳槽,“内心比谁都煎熬”。

虽然身边的朋友频频跳槽,而他似乎比别人多了一份理性:如果在原工作岗位上努力很久,却找不到出路,有好的机会应该尝试。但他认为,频繁跳槽不可取。

欧阳进并不喜欢外界给90后标签化的解读——“自私”、“难沟通”;但他也坦言,和上司们意见不同确实是经常有的事。“没有人不讲理。”欧阳进说,与同事们相处,让他学会了“将心比心”。

欧阳进表示,他不会“固执己见”,“有分歧,可就事论事地讨论,如果我错了,我就承认。如果我没错,我就会去争取”。

对于未来,欧阳进有些犹豫,但有一条,要跟着梦想走。因为热爱,所以选择;因为选择,所以坚持;因为坚持,所以矢志不渝。这是他写的一年工作总结。

【反标签之“非主流”】

为画图而“疯狂”,想存在就要负起责任

(人物:曹志华,1990年生,在某环保公司负责建筑结构设计)

入职四个月来,曹志华笑说,感触*深的是学会了为画图而“疯狂”。

在长沙理工大学学习建筑的曹志华,毕业后顺利签约一家环保公司,从事建筑结构设计工作。“头三个月,我一直在看书。”曹志华回忆起刚入职的前三个月,核心工作就是看书和各种工业图集,设计图纸。他想接手画图工作,因为“那样有存在感”。

“我是来实习导演的,不是来实习订盒饭的。”一名在电视台实习的“90后”,**帮部门同事订盒饭,在引起社会热议的同时,也把拜金、太自我、非主流、不靠谱等标签强加给了“90后”群体。

但**次接手画图,给曹志华带来的却不是他想要的存在感,而是挫败感:一张图被返工4次。

几次返工下来,消极的他却发现年长些的同事都在“疯狂”:为了赶图纸出来会画个通宵。那时他才**次感受到为画图而“疯狂”,通宵赶图,画完了改,改完了再画,这种状态有时要持续一个多星期。那之后,他才明白,一张图纸涉及工程的每个流程,一毫米就会造成重大隐患,那些“疯狂”背后更多的是责任,是安全。

“那时候不懂,只想要存在感,现在才发现,你想存在就要负起责任。”曹志华跟东方今报记者聊完,又匆匆赶去画图了,为了这张图,他已经“疯狂”了半个月。

渝ICP备2024022750号-1

Copyright©2004-2024 31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市上台九悟酒销售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