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大时代中,很多人不由得会想那些白手起家的创业大佬,他们当年是如何把握时机和资源,才缔造了如今的**和辉煌!机遇?坚持?努力?抑或梦想?这些都是,也不全是,想要创业成功,必须要在这个时代背景下,走出自己的一条路子,但到底该怎么走,就得看当事人所处的环境和拥有的资源!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位居福布斯华人**榜**位的李嘉诚的创业史,看看他是怎么**的如今的**帝国!
从李嘉诚的成就看,他既然并非天生的幸运儿,那么一定从祖上继承了**的商业基因,是个商业天才了?答案恰恰相反。
李嘉诚不是一个天生的幸运儿,他所经历的忧患与磨难,是今天的年轻人所难以想象的,如果说上帝不公,再没有谁受到的不公比李嘉诚更严重了。李嘉诚异于常人之处,不是他所受到的苦难,而是他在苦难之中的顽强奋斗,这是他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
1981年,李嘉诚在谈到自己走向成功的因素时说:“在20岁前,事业上的成果*****双手勤劳换来;20至30岁之间,事业已有些小基础,那10年的成功,10%*运气好,90%仍是由勤奋得来。”
1986 年,李嘉诚继续阐述他的观点:“对成功的看法,一般中国人多会自谦那是幸运,绝少有人说那是由勤奋及有计划地工作得来。我觉得成功有三个阶段。**个阶段**是*勤奋工作,不断奋斗取得成果;第二个阶段,虽然有少许幸运存在,但也不会很多;现在呢?也需要一点运气,但如果没有个人条件,运气来了也会走的。”
1928年7月29日,李嘉诚出生在一座古宅里。李嘉诚的祖上虽然不曾出过高官富商,却是个不折不扣的书香世家。李氏家族是当地的望族,家门之前有一座3米高的碑台,上插贡旗,深得四乡村人的崇敬。
祖父李晓帆是清末秀才,闲居村野。20世纪初,正值中国饱受列强欺辱、西学渐进的时代。饱读四书五经的李晓帆,毅然送儿子李云章、李云梯东渡扶桑留学,一个学商科,一个念师范,学成回国,在潮州、汕头从事教育工作。李嘉诚的父亲李云经,走的也是*学执教之路。李云经从小聪颖好学,孜孜不倦,每次考试,总是名列**。但随着家境每况日下,无力供他读大学,李云经受开始了他的执教生涯。数年之后,李云经弃教从商,远渡重洋,在爪哇国一间潮商开办的裕合公司做店员。
不久因时局动荡,李云经打道回府,在潮安城恒安银庄任司库与出纳。不久,银庄倒闭了。
李云经经商失败,只好重返教坛,在隆都后沟学校做教书匠。仿佛他天生是个教书匠,重执教鞭后,因教学有方而声誉日隆。1935年春,被聘为庵埠宏安小学校长。1937年,李云经被转聘为庵埠郭垄小学校长,直至潮州沦陷,举家辗转香港。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人们很难考证李云经弃教从商的真实动机。很多书上说:李云经因家境贫寒,时局所迫才从商,但他天生就缺乏经商的头脑。
不过也有环境因素。潮汕地区是中国**侨乡,定居海外各国的潮汕人约六七**,如果加上移居港澳台的潮汕人,人数在1000万以上。
李云经生活在这个大的文化氛围中,接受的是传统家教,他不可能不受其影响。在潮汕,处处流传着海外游子建业致富的**故事,即使失望多于希望,仍构成潮汕人涉海闯荡的原动力。
不管李云经动机如何,他是他们中的失败者;亦不管时局如何动荡,商场如何险恶,他还是回到原点———重执教鞭。
我们从李氏家教,找不出丝毫经商敛财的基因,造就李嘉诚成为一代商界天骄的,是他年少时的经历。
**能力2环境改变人生
李云经一生无成,把希望寄托在长子李嘉诚身上。李嘉诚不负厚望。他聪颖好学,3岁就能咏《三字经》、《千家诗》。5岁那年,李嘉诚进了潮州北门街观海寺小学念书,李嘉诚读书的悟性与勤勉,深得父亲的赞许。1937年7月7日,日军逐步侵占了中国的半壁山河。不久,潮州沦陷于日军的铁蹄之下。执教多年的李云经彻底失业,同时李嘉诚也失学了。
所幸内地烽火连天,兵荒马乱,香港却是太平盛世,一派祥和繁荣,成为战时的避难所。特别是,妻弟庄静庵是香港的殷商,是惟一可以投奔的对象。李云经与妻庄碧琴商议多日,决定前往香港投*庄静庵。
1940年冬天,李云经一家历经千辛万苦,跋山涉水10多日,终于来到香港。李嘉诚一家到来时,庄静庵腾出房间让李氏一家住下,设家宴为姐姐、姐夫洗尘。席间,他仔细询问了家乡的近况,然后为姐夫介绍了香港现状,劝李云经不要着急,先安心休息,逛逛街,再慢慢找工作。
庄静庵未提起让姐夫李云经上他的公司做职员,这是李云经夫妇始料不及的。庄碧琴想去质问弟弟,但被李云经拦住了。他不想给妻弟添太多的麻烦,来香港投*妻弟,已是万不得已。
不久,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日军的铁蹄很快便踏上了香港。在日军统*下,香港百业萧条。李云经挣的薪水越来越少,为了养家糊口,他只好拼命工作。由于长年劳累,再加上贫困、忧愤,李云经染上肺病,终于在家庭最困难时病倒了。
为了维持儿子的学费,李云经坚持不住院,医生开了药方,他却不去药店买药,偷偷省下药钱,以供日后儿子继续学业。后来,庄静庵实在看不下去了,才“强行”把他拖进了医院。
为了给父亲*病,李嘉诚一家生活相当清贫。两顿稀饭,再加上母亲去集贸市场收集来的菜叶子,便是一天的“美食”。1943年那个寒冷的冬天,李云经走完了他坎坷的一生。临终前,他哽咽着对李嘉诚说:“阿诚,这个家从此就只有*你了,你要把它维持下去啊!”
此外,李云经知道未成年的儿子未来更需要依*亲友的帮助,同时又不希望儿子抱有太多的依赖心理,因而留下了“贫穷志不移”、“做人要有骨气”、“求人不如求己”、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失意不灰心,得意莫忘形”等遗言。
父亲的熏陶和遗训,李嘉诚永志不忘,时刻铭记在心,并伴随他一生的风风雨雨,使他终身受益无穷。但与此同时,父亲没有给李嘉诚留下一文钱,相反,他给李嘉诚留下了一副家庭的重担。后来有一个记者问起李嘉诚:“请您说说一个人的成功是不是跟从小的志向有关,而一个人的志向是不是天生的?”
李嘉诚回答说:“我自小便很喜欢念书,而且很有上进心。那时候,我就暗暗地发誓,要像父亲一样做一名桃李满天下的教师,但是由于环境的改变,贫困生活迫使我孕育了一股强烈的斗志,就是要赚钱。可以说,我拼命创业的原动力就是随着环境的变迁而来的。
当我14岁的时候,父亲去世,我要肩负家庭的重担,因为我是长子,而父亲并没有留下什么给我们,所以读书是绝对没有可能了。赚钱是迫在眉睫的事,这样志向就有了改变。而且在接下来进入社会开始工作的日子里,我有韧性,能吃苦,因为我不计较个人得失,只是努力工作,努力向上,再加上忠诚可*,因此一路进步,薪金也一路增加。”
创业能力3挑战自我
只有把自己当做对手,不断超越自我,才能成就大事。古往今来,无数人都有过与李嘉诚类似的痛苦经历,但是能够成就大业的人寥寥无几。很多人一旦困难过去,就只求安逸了。
与此不同,李嘉诚在痛苦的经历过去以后,不断地给自己施加压力,向自己提出挑战,不允许自己有贪图安逸之想。如果说艰苦的环境激发了李嘉诚的斗志和潜能,那么这种不断的自我挑战则使他得到了最好的经商锻炼,极大地增长了他的才干。
看完李嘉诚的故事,你还要再问问自己这几个问题!
1、你明确你的目标吗?
你为什么要创业?短期目标?中期目标?不论是什么原因创业、目标是什么,一定要写出来,而且要非常精确,像打算在3个月内完成产品、或要在半年内达到每月30万元的营收;不要只用想的,因为用想的很模糊,当你“写”下了目标,你的生活重心、思考方式、花钱的方式等等,都会绕着这个目标打转;这就像很多人总是说“我想要很有钱”,但一直没有富有起来,因为只有想并没有做,而且也没有一个精确的目标,于是几十年来也都只在想的阶段。
2、你真的了解这个行业了吗?
隔行如隔山,就算是开饭馆多年的人打算要做酒店都不见得做得好,更何况做不同的行业;如果你决心要投身进来,但都没有相关的经验,我建议不要急着开始,先去找相关的工作做个3个月到半年,认真的学习,有几个好处:
a.确认自己是否真的适合,因为自己创业苦10倍
b.可以学习到相关的技能、这项目会遇到的问题(也能从中找到自己的优势)
c.可以了解用户需求、工作流程、技术风险等,顺便物色自己的合作对象。
除非你很聪明、有大笔的资金,可以让你在经营的时间里慢慢学习、慢慢的烧钱,要不然不要没有经验就创业。
3、资金足够吗?
建议准备最少半年以上、一年的资金,因为基本上半年就可以知道能不能成功(当然必需每分每秒的投入);如果资金不足,明明就快要成功了,但资金却撑不到那个时候而失败,是很可惜的。而且,除了开创事业的资金外,别忘了生活资金,要计算到自己平日的生活、家庭开销,这部份关系着你未来面对事业以外的压力。
4、想好退场的可能吗?(你能承担失败的结果吗?)
这是必须要想的,为了自己也为家人,要思考真的失败之后,失去的金钱、时间、甚至原本的前途,是可以承受的吗?大多数人都是为了有更好的将来(金钱、前途、乐趣等),也没有太多的本钱可以重来,更要去思考退场。
有的创业故事很吸引人,借钱创业,终于成功的成为一个大企业;或为了投入自己兴趣创业,而在中年丢职去了高薪的工作,最后赚得比以前还多,当然成功的案例有可以学习的部分,但成千上万失败的创业故事没有人会报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