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丝线以绣花针尖劈成60丝,细如针芒、近似透明,在濮凤娟白皙灵巧的手指尖,幻化出多姿多彩的画卷。在苏州的太湖边,镇湖镇这个风光秀丽的刺绣小镇上,濮凤娟一家三代苏绣娘,以一颗“巧匠心”,让苏绣这门中国传承**的工艺“源源不断”从苏绣娘的指间流向世界各地。
生于1969年的濮凤娟,是这个绣娘世家的中坚力量,上有70岁老绣娘、母亲王杏林,下有28岁的儿媳、年轻绣娘沈洁。“一家人闲暇时,习惯坐在绣架前,捻针穿线,讨论绣艺。”濮凤娟笑着说,这也是镇湖镇的传统,沿着太湖边,几乎家家户户,都有绣娘张绣架、比绣艺。
她告诉记者,八岁时,当年镇上的刺绣名家、母亲王杏林就开始教她拿绣针,“教我的是苏绣中*传统的平针绣。这种针法比较单一,绣品风格细腻平整。”少女时期,濮凤娟已能熟练掌握苏绣的多种传统针法。
作为苏绣世家的“中流砥柱”,濮凤娟近年来不仅精益求精,还开设研习班培养后继人才。
随着绣艺的增长,濮凤娟**满足于传统绣法,她潜心钻研发源于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乱针绣法,创立了“形派乱针绣”,“如果说平针绣作品是中国传统工笔画,那乱针绣作品就是立体感强、颜色丰富浓郁的西方油画。”
濮凤娟向记者展示了几幅自己“得意之作”,在其作品中,晨雾轻烟、流水浮云这些缥缈的自然景观被一针一线定格如真,老人的皱纹、少女的粉腮、动物的毛发乃至于花卉的千紫万红,都如相机拍摄、肉眼所看般栩栩如生。
“乱针绣的疏、密、远、近各色技法,使得苏绣绣品也有了立体感、层次感、透视感。”濮凤娟告诉记者,运针如画笔笔锋,洒脱随意,但又章法井然。
这种技法的精妙,甚至“征服”了年事已高的老绣娘王杏林,“当初是母亲手把手教我,如今是我来反哺母亲。”濮凤娟笑道,70岁的母亲现在每天“沉迷”其中,喜爱用乱针绣来演绎动物和小孩的灵动自然。
正值壮年的濮凤娟则更注重精品的创作,从528厘米的中国工笔画《清明上河图》到西洋油画**《吻》,其成熟的绣法已经能够轻松驾驭各种风格的画作。不过,对于濮凤娟来说,从绣娘到艺术家的跨越,是能够“一手握笔一手拿针,自己作画自己绣”。
这不仅是濮凤娟对自己的要求,也是对年轻的儿媳沈洁的要求。得益于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公室的支持,对年轻的非遗传承人每年都有相应的培训班。沈洁从去年起连续两年参加了绘画技巧的培训,“这让我对演绎光线的明暗、空间的远近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也让“80后”的***绣娘,有了更宽广的创意空间。
沈洁告诉记者,自己也是镇湖镇的绣娘世家出生,“父母亲都是老绣匠,自己从幼儿园就开始执针拿线。
年轻的沈洁更倾向于服饰挂件上的刺绣展示,“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让人们穿在身上,拿在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