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创业来说,韩小逸和袁海骏是最有发言权的两个人,其实,就在这个星期,他们参加一个非常有技术含量的比赛,并且成功的创造了机遇,让我们看到了成功的希望。
在浦东张江,舜宇海逸公司成立才3年半,员工只二三十人,却已集聚起诸多“上好”的创业元素——世界级先进技术、数千万元投资、上千亿元的潜在市场。两位创始人都入选了中央“千人计划”,在全国,这样的“千人组合”团队也堪称“阵容豪华”。
在车库里琢磨“泡沫后商机”
韩小逸和袁海骏,一个是上海人,一个是上海女婿,都在海外拿了博士,头一次碰面是在硅谷。本世纪初,硅谷的Avanex收购了另一家创业企业。他俩此前分别是两家公司的技术骨干,由此做了同事。那会儿,正是光通讯的泡沫膨胀期。
泡沫,是指光纤宽带网的过度投资。韩小逸说,那时Avanex是光纤器件的一线供应商,订单排到了2年后。有那么一个月,经过拼命招聘,公司员工总数一气增加了50%。
袁海骏说,泡沫破灭,光通讯元器件成了“没落贵族”,价格急跌而供应过剩,这是机会。
就像“硅谷传奇”的标准版本,车库成了袁海骏检验技术创意的实验室。身为世界级的光电专家,他搜肠刮肚,想在现成的光纤技术方案里选出一个,嫁接出别样的可能。他找到了。那是2008年,当时韩小逸已被一家知名美商派驻上海,任亚太区总裁。这对老朋友一个48岁,一个43岁,辞掉工作,开始自己创业。韩小逸说,创业说到底是因为内心不肯安分,而且在硅谷经历过大起大落,他们不怕失败。
三页商业计划引来千万投资
袁海骏的技术构思并不难懂——电流产生磁场,磁场影响光传播。因此,光可以做“尺”,通过测光来测电。
此前,世界上“以光为尺”的电流互感器已有3条主流技术路线,袁海骏找出了第4条。理论上,它拥有巨大的性能优势,而且性价比极高——这得感谢光通讯元器件大跌价,感谢泡沫,其他与之竞争的方案虽然也很新,但极大地受制于成本。
“搞光的想不到电,搞电的不太懂光。”袁海骏解释他们的技术优势。当然,从理论设想到实际技术,有一大段路要走;再到产业化,还要走一大段路,需要时间,也需要钱。
找投资,他们只考虑在中国找,原因很简单:别处的电网不可能有如此之大的发展空间。
虽然他们的商业计划书只有三页,但中国最大的光学科技公司舜宇集团很快同意投资1760万元。韩小逸说,刚拿到投资时,他们的技术还只经过了初步验证,风险很大。他感谢投资人的信任。
后来两人相继成为“千人”,证明了舜宇集团的眼光。在浦东,所有中央“千人计划”的入选者,迄今无一创业失败。这个群体的成员全都身处新技术制高点,他们领衔的企业平均每家融得资金2.4亿元,人才、技术、资本“优优组合”,成功由此成为“高概率事件”。
韩小逸说,选择落户浦东张江,因为这里“最认可技术的价值”——他俩拥有多项国际专利,提出“以无形资产入股45%”,当时其他地方由于“查无先例”而不敢操作,唯有在张江,一切顺利。
以硅谷风格踩一遍创业路
韩小逸和袁海骏,一个做CEO管市场,一个当总经理攻技术。他们带回国的不只是技术,还有硅谷风格。
4年前刚回国时,两人蜗居在淮海路上一座老宅里,就一个小房间,睡了好几个月地铺。而今租住在张江的公寓。他们说,这就是创业状态。特别是袁海骏,他租的房子兼做集体宿舍,最多时住了4个员工。他说,反正家人在美国,他一个人在上海,这样能多带带年轻人。
在他们公司,员工想几时上班就几时来,从不打卡。韩小逸说,研发是创造性劳动,掐时间上班是流水线生产的要求。袁海骏说,教员工解决一个问题容易,但最需要教会的是态度,比如要有责任心、事业心,要自己管理时间。
袁海骏说,光通讯泡沫破碎后,能“趁机坐享其成”的不只是智能电网,在硅谷的车库中,他还发现了其他一系列机会,但饭得一口口吃。韩小逸则说,他们的首批产品年内应该就能量产,第二轮融资也能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