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除夕是几月初几哪一天?2016年除夕是什么时候有什么习俗?通俗意义上,除夕是“大年三十”,然而,“大年三十”并不是固定的农历十二月三十,而是视情况而定。
对此,专家解释说,农历中有大月和小月之分,其中大月30天,小月29天。如果赶上农历腊月是小月,就会出现没有“大年三十”的现象。
专家介绍说,农历中之所以有大月和小月之分,是为了保证每月第一天是朔日。所谓朔日是指地球上天气晴好情况下完全看不到月亮的那一天。农历“月”是月球绕地球运转一周的时间,即29日12小时44分3秒。但是每月的天数必须是一个整日,因此有大小月之分。从1980年到2030年这50年里,共有19年出现了没有“大年三十”的情况。
北京民谣:“糖瓜祭灶,新年来到”,首先进入节日的食品是“祭灶”用的糖瓜、关东糖等小食品,由胶状麦芽糖制成,甜中略有些酸味儿,在生活不太富裕的时代,这是极好的美食。而且,家中有了糖瓜和关东糖,预示着春节已经不远了。当然,“灶王爷”不食人间烟火,这种希冀“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贿赂”,自然成为孩子们的口中之物。
老北京人,特别讲究“过年”,于是便有了:“老婆老婆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炖羊肉,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的民谣。民谣中列举的腊八粥、炸豆腐、炖羊肉等等,都是春节老北京的美食。在今天,这些都是家常便饭,但在五六十年代只能在过年时方可大饱口福。
春节时仅有以上几种食物,当然不算是丰富,像古代祭神祭祖用的糕点———蜜供、萨其马等,不仅是北京地区满蒙等少数民族食品,亦是北京人家中必备的食物。一些小康的北京人,昔日还有除夕夜食鱼的习俗。鱼必须是鲤鱼,最初是以祭神为名目,后来则与“吉庆有余”的吉祥话相联,鱼既是美食,也是供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