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高分考生都选择了哪些专业?这是*为社会关注的“后高考”话题。《中国青年报》调查发现,在延揽全国至少半数状元的清华大学,今年录取的四五十名文理科高考“状元”中,有18人投到经济管理学院门下,成为招收状元概率*高的院系之一。同样,北大的光华管理学院,是另一个状元集中地。
高分考生这样选择的理由很充分:目前这类专业*有“*途”。
高分考生纷纷涌向个别热门专业,相比之下,被称为科学之本的数学、人文之基的哲学等基础学科则门庭冷落,这引起有识之士的忧虑。
不过,出现这样的结果,似乎不应简单责备考生。*先,在现在的教育环境下,高中毕业的孩子,很少有人能确定自己的特长和志趣何在,他们或者没有选择的权利,或者手握选择权却不知所措,只能从众,或听从家长、老师的意见。再者,选择专业与就业和社会需求挂钩,也无可非议。在高等教育进入普及阶段以后,大部分人*终要走向社会,找一份安身立命的职业。那些就业容易,“*途”光明的专业,肯定更能吸引人。
但是,担忧也并非是“杞人之忧”。因为,所谓的热门专业,并不一定适合所有高分考生,选择一个所谓的好专业,并不等于买了成功的保险;而且,热门也并非一成不变。根据***门的统计,法律、经济、新闻等传统热门专业,因为盲目扩张,近年来就业率已退居后位。
更重要的是,被视为文明灯塔的大学,尤其是综合性大学,其功能绝不仅是职业的养成所。教育家蔡元培有句**的话:“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这是他*重要的教育思想之一,在此指导下,他当年裁撤了北大的工科和商科,甚至主张没有文理等基础学科而只开设工商等专科者不能称为大学。这样的教育思想或有历史局限,大学的分工分层自当与时俱进,但大学的学术为本不能丢。一个大学的荣耀,不系于培养了多少高官和**,而系于其科学与思想**,系于其培养的学子未来能否出现**。
选择哪个专业,对学生来说,是个人的事,但*优秀的人才都去搞管理和商科,整个社会缺少对学术的孜孜以求,对纯粹知识甚至“无用之学”的钻研兴趣,*终影响的是国家的精神和思想水平。
一个国家,需要有*优秀的人去从事基础科学的研究。但同样,这不能靠拔苗助长的催化和一厢情愿的安排。笔者曾就读于国内某大学的某个实验班,这曾被普遍认为是培养“国学**”的地方,但*终结果并不理想。很多学生对导师列出的一长串经典书单兴趣不大,却跟其他学生一样,忙着背英语单词,考托考G,争一个出国名额。
极具讽刺意味的是,当今高度功利化的社会,却对“**”极度渴求,君不见,各种以“国学班”“通识班”为名的尝试从未中断。
成功的教育,在于给学生更大的自主选择权,令确有专长的人学有所教。而有关***门应该做的,是**环境和积极引导。如数学家华罗庚在遗嘱中所说:发展数学,花*不多,收益很大,要多多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