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为大运河、为扬州欢呼高兴的同时,相信不少南京市民心里有根弦被拨动了一下:包括南京在内的明城墙申遗之路也进行不少年了,什么时候也能来个大欢呼?昨天,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历史系教授贺云翱向记者透露,就在马上到来的7月初,一个“全国城墙申报联席会议”将在南京举办。届时将有重要进展会发布。
疑问一申遗之路为何这么漫长?
贺云翱是“中国明清城墙”申遗文本的编纂负责人,曾担任明孝陵申遗工作小组组长。上世纪90年代中期,在明孝陵申遗期间,南京就有了“明城墙申遗”的设想。当时,贺云翱与来宁考察的***教科文组织官员探讨了南京还有哪些申遗“潜力股”,其间提及*多的便是明城墙。
2006年,国家***公布《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南京、西安与辽宁兴城三地联合申报的“中国明清城墙”榜上有名,南京明城墙的申遗之路由此开启。
2012年11月,国家***对《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进行了更新,入围新名单的项目从2006年的35项增至45项,“中国明清城墙”依然在列,此时联合申遗团队又多了5名新成员——湖北的荆州、襄阳,安徽的寿县、凤阳和浙江临海。
8年间,城墙申遗团的成员不断增加,但申遗的脚步却似乎有些停滞。为何这么漫长?贺云翱解释说:“对于世界文化遗产的认定,限制是非常多的,很严格。比如说本体保护程度如何?这个价值是不是对全世界而言都是**的?而且不管你这个国家有多少好东西,每个国家每年就只能报一个。这个队不排不行。”
疑问二到底哪个城市当牵头老大?
虽然一开始就是由四地“打包”申遗,才进入了中国申报的预备名单,但是,由哪个城市来做牵头老大,却尚未有定夺。南京业内有文物**曾经公开表示:“在‘中国明清城墙’组合申遗项目中,南京城墙原始长度和现存长度都是*长的。而从明城墙的档次上看,只有南京一家属于京师城池。因此南京应该当之无愧成为‘打包’申遗的‘**老大’。”
但是,近10年来明城墙沿线新建的“假城门”和新开辟的城门加起来有十几座。这令相关的**学者比较受挫。
遗产项目要申遗,要具备真实性和完整性,而完整性又必须建立在真实性上,这是业内的共识。因此,有学者担忧,这些年的“假城门”是否会产生不利影响。而城墙的养护不当也曾经被文物**质疑过。
昨天记者在询问贺云翱这些针对南京的质疑时,他表示,南京的不利因素确实存在,但尽管如此,南京仍然很有希望成为牵头城市,“等7月初的那个会开过之后,答案就会揭晓了。我只能说,南京很有希望,但其他某些城市也很有竞争力。”
疑问三8月前能全线开放吗?
世界杯正酣,青奥会即将来临。而关于“青奥前的明城墙”,一早就有市**的规划为南京市民描绘了一幅蓝图,“南京明城墙目前尚存25公里,青奥会前22公里全面开放,另外3公里争取开放。市民可在城墙上跳广场舞,可以骑自行车。”
不过,关于骑自行车的方案,后来据媒体报道又成了“踩黄包车”,据相关负责人解答,认为骑自行车会冲撞行人,还是改成黄包车安全,而且黄包车的轮胎也一定用*好的。
有关文件中曾指出:既要让城市“显山、露水、见城、透绿”,也要亲近市民,让明城墙“看得见、走得通、进得去、摸得着”,必须成为保护利用好明城墙的“主线”。
而记者另外了解到,其实7月初的这个会,也一早就在规划之中。那么届时,有关老百姓*关心的能在明城墙上做什么、什么时候能做的问题,也就能一一揭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