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国民**考试院曾举办过**届**公务员考试,轰动一时,全国近三千人报名,仅仅录取不到100人,淘汰率高达97%。近日出版的《汪伪国民**旧址史话》一书里详细介绍了南京**考试院的由来以及相关历史趣事。据记载,1931年7月15日,南京国民**考试院举行了**届高等考试,也就是*届公务员考试,可谓轰动一时。
据《汪伪国民**旧址史话》一书介绍,**届**公务员考试也跟现在的国考一样十分*爆。这场考试共有近3000人报名,因为只有南京设置有一个考点,因此吸引了全国各地的人来赶考。比如,有从江西、湖南乘江轮赶来报名的,到岸后,住的地方还没定,就先去报名。平均下来,每天有四五百人报名,场面十分*爆。因为比最初预计的人多了许多,原定7月5日报名结束,后来又延长了5日。
那么什么样的人可以报考呢?**考试院规定“大学毕业,均可应考”,即在公私立大学、独立学院、专科学校毕业的拿有毕业证书的大学生都能考。不过,当年的报考程序要比现在复杂得多,要经过报名、体检、资格审查等。由于当年没有电脑、没有互联网,所以资格审查十分严格,需要有有名望的人写推荐信、做担保才能允许参加考试。
正是因为报名的人太多,所以把整个南京**考试院分为了东西两个部分,其中的明志楼划分出两个考场。南京**考试院有东西两个大门。东大门,即现在的市政协大门。西大门,即现在的市委市**大门。进去后,最惹人注目的是建于1933年的“明志楼”,也就是大门正对面的市**大礼堂。与市委市**大院一样,当年的考试院大门口也有警卫,不过警卫并非荷枪而立的士兵,而是身着古典服装、身佩宝剑的武士。
而在1931年,由于经费紧张没有专门的考场,**的**次“国考”在原中央大学、南京中学(今东南大学、宁海中学)进行。据记载,当年的那场考试从7月15日一直考到7月21日,每天早上4点齐集听候点名领卷入场,迟到就不能进了,然后6点开考,每门考3小时,一天考两门,在考场内每天要坐上6小时,一连7天如此。
考试内容更是复杂,比如普通行政人员,要考12门,包括国文、民法、刑法、行政法、中国近代政治史、财政学、劳工法等;外交官领事官还有专业科测试,要考英语或法语。除了笔试,还有口试,考生要进行两次或一次专题演说,每次以15分钟为限,目的是测试这些人的口才、态度和担任管理、领导工作的才能和经验。
由于是****次公务员考试,所以负责出题和阅卷工作的大多数是当时国内名流学者,而他们的名单事先是绝对保密的。在接到国民**聘书后,各委员才集中到国民**举行宣誓就职典礼。戴季陶会亲自将命题的场所加锁,并用盖有考试院大印的红纸封条加封。从此之后的两个月内,典试委员不能与外界接触,专心拟订试题。
同样,厨师和工作人员也要与外界隔离,任何公私函电禁止投递。一直等到考试结束后,正式发榜的日子,戴季陶会亲自启封开锁,将这些关了两个月的出题人放出来。
大概是因为都是当时国内知名的学者所以这次考试题目的难度很大,据记载这届考试近三千人报名,最终却仅仅40多人合格!本来报名参加考试的有20位女生,但是两轮考试下来就只剩下了12人,无一人坚持到最后一轮考试。由于题目太难成绩太差,后来是向国民**申请给考生普遍加了10分,才勉强录取满了100人。可见筛选十分严格,考试难度很大,想当**的公务员有多么的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