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之后空空如也真正的社交网络升级将开始

2016-12-12来源 : 互联网

根本就没有社交网络疲劳症这回事。我们并没有厌倦社交,我们厌倦的是所有妨碍社交的事情。

我们都知道Facebook和Twitter出了一点麻烦。我并不是说两家公司要破产了或怎么样(它们不会的),但我们清楚地看到有这样一种趋势——用户开始不感兴趣了。

在ForeSee近期的一份满意度调查中,Twitter和Facebook的分数比人们预期的要低很多,平均分为62.5(满分100,远低于总平均分74.2)。对比来看,Google+78分,谷歌搜索82分,必应81分,雅虎78分,****78分,报纸的平均得分是73。

很重要的一点,Facebook在所有数字品牌中的跌幅是*大的(仅有61分)。该报告只是衡量了消费者的满意度,在同样的商家满意度数据中我们也发现同样的走势。

有人称这种现象为社交网络疲劳症,但是数据背后的意义远远大得多。实际上根本就没有社交网络疲劳症这回事儿。我们并没有厌倦社交,我们厌倦得是所有妨碍社交的事情。

Facebook让我们不爽的地方

我们有关于“控制力”的不爽。如果你创办了一个博客,你感觉一切在控制之中。是你的博客和你自己来决定会发生什么。你决定使用什么服务,怎样使用这种服务,怎样设计它,要包括什么功能,以及总体的结构是怎样的。一个博客感觉上应该是你的延伸,因为是你在做所有的决定。

但在Facebook和Twitter上我们没有这种感觉。感觉上我们就像是被邀请到其他人的花园里做客一样。我们什么也控制不了。我们能决定发**么内容,但是对发布的形式没有办法。我们决定不了内容的外观,甚至无法决定谁能看到它们。

与此同时,我们不断遇到侵犯隐私的事情。有**,我发现本以为在我们控制下的内容突然出现在我们曾经表示过**的地方——比如我们的名字被用在了第三方的产品或品牌里面。在设计上有我们不满意的地方,因为感受不到任何一致性,更别提Facebook擅自改变用户资料里面显示的电邮地址了。

对品牌商来说也没什么好的地方。从许多层面来看品牌被限制了,以至于他们常常想知道为什么要投入到社交媒体渠道当中去。要求粉丝给两张照片投票然后再奖励他们实际上是“不符合规则的”。我们在自己的博客上可以这么做,但是在Facebook上不行。还是那一点,我们没有获得控制权。

更重要的是,我们还面临设计上的各种限制。我们不能在封面图里面加入**信息。比如,在周六有一个大的活动,我们就无法用*佳的方式来宣传。还是同样的,我们没有获得控制权。我个人喜欢Facebook的时间线设计,但其实并不是很有用。

对于***来说问题更严重。有一种不断增加的趋势,就是把用户限制在某一个社交网络的渠道里面,而不是互联互通。比如说,Twitter不允许发布的内容同步到LinkedIn,也不允许第三方引用(比如Instagram)使用“在Twitter上找朋友”功能,他们在把用户留在Twitter上,而不是成为一个我们都可以连接使用的平台。

这一切,当然,和导致社交网络疲劳的“大问题”来比都不算什么。这个“大问题”就是平台的封闭。

平台的封闭

当你注册一个Facebook帐号之后,你没办法用这个帐号和其他社交网络的用户沟通。比如说,你不能用Facebook的聊天功能给Twitter用户发消息。

想象一下如果这个问题是在博客上会如何。除了要架设一个Wordpress博客,你还要把每个博客平台设置一遍,Blogger、Typepad、Squarespace等等。

不仅如此,你的所有读者都要再注册一遍。如果一个人要关注一个Wordpress博客,他必须要有一个Wordpress账户。如果他要关注一个Typepad博客,必须要注册一个Typepad账户。

社交网络媒体如今也是这样的。作为发布者,我们被迫要在每一个平台上都有账户,我们的读者也是。

*近几年,几家创业公司尝试过解决这个问题,它们设计了第三方工具可以在不同社交平台通信,类似的产品有Hootsuite,Tweetdeck和See**ic。

不必在**里面手动登录几次,来更新维护每个平台了。虽然比以前有所改善,但是依旧是一个糟糕的解决方案。我们还是要注册不同的账户,每个平台上的沟通依然与其他平台相隔绝。

社交媒体的未来

接下来问题就来了,下一步是什么?社交媒体的未来是什么?答案显而易见,和电子邮件经历的一样。未来的社交网络将会变成一种协议。

许多人认为社交网络未来的可能好像Diaspora一样,或者许多类似Twitter的服务纷纷出现,但是并非如此。和Facebook相比Diaspora更加开放、有伸缩性,但是也没有改变什么。你还是无法在不同服务之间通讯,用户没办法用一个帐号做所有的事情,你不得不要求用户为每一个社交服务创建各自*立的帐号。

Facebook的未来是……不存在。意思是,社交的未来并不是一个*终形态,而是一种协议,一种连接各个服务的标准。并没有“下一个Facebook”。

让我给你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就拿这篇文章来说,它算社交媒体吗?

当然不了,我把它发布在网站上,添加了几个分享按钮,并没有让这篇文章真正社交化,因为你还没有把它分享出去,或者说在分享的这个步骤里面,你只不过发了个链接而已。

但是如果我可以直接拷贝/粘粘这个文章到Google+或者Facebook,它算社交媒体吗?

是的……它的确会。那样的话这篇文章就好像所有社交网络上的内容一样,和该平台的传播渠道绑定在了一起。

但是等一下……这就意味着,如今我们所定义的社交的意义与通过我们做什么无关,与我们在哪里做有关。如果我们在一个网站发布了一篇文章,这不是社交化。但是如果发布在Facebook,那就是了。

为什么我们不能把一个网站看作一个社交渠道呢?为什么我们要把社交媒体看作一个*终形态?社交的全部就是发布一些东西让其他人可以关注分享吗?

这就是为什么真正的社交革命只发挥了2%的潜能。

社交世界的未来是什么样的?

首先,社交媒体不会以一个*终目的地的形式来呈现。这一点有更深的含义。其中之一是你不用再注册各种社交平台就为了关注某个品牌或者朋友们了。你将能够选择*好用的工具或服务。

今天,用户和品牌商并没有很大的自由度选择他们希望使用的服务。如果你所有的朋友都在Facebook上,你也必须用Facebook。

但是如果你能够在Google+上关注Facebook用户会怎么样?如果要是你不想申请Facebook账户呢?这就是社交媒体成为协议所解决的问题。

拿电子邮件来说吧,你不用因为几个朋友在使用Outlook就去申请一个Outlook账户。你还是可以给他们发邮件,因为今天的电子邮件并没有一个形态,而是一个协议。

对于品牌商来说,意义就更大了。像华尔街时报、卫报和其他的机构就可以不必维护两个网上商城页面了,这两个一个是Facebook,一个是自己的本站的。

社交媒体一旦成为协议,品牌商可以使用任何适合它们商业模式的平台。在网站上关注一个品牌,就好像和Facebook一样这么简单。

我说的可不是现在这样的跨平台发布或者是互相链接,这两个走的都是目的地思路。我的意思是社交媒体成为协议,内容会来找你,在任何你喜欢的社交媒体渠道都可以。

如果你喜欢Googe+,你可以在Google+上读到全文,下图是MichelleMarie做的概念图,你可以在Google+上直接关注纽约时报。

标签: 社交网络

渝ICP备2024022750号-1

Copyright©2004-2024 31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市上台九悟酒销售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